专题文章
一代代湖湘学子从书院起步,自江湖而入庙堂、自中国而至世界,湖南书院:弦歌不绝 名贯古今
发布时间:2024-08-16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湘文化软实力-栏花900-504.jpg


前临日夜北流的碧水湘江,后枕古木参天的清风峡口,盛夏的岳麓书院依然是长沙最热打卡地之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前,每天都有许多游客驻足拍照。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为何近代湖南人才辈出?或许可以从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的湖南书院中寻找答案。


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渌江书院、濂溪书院……遍布三湘四水的一座座书院,如闪烁的繁星,点亮了湖南历史苍穹,至今仍是一个个文化地标,以独特的方式延续千年湖湘文脉。


湖南政协新闻网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


天下书院半湖湘


公元1167年,37岁的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启程,穿越了大半个南中国来到潭州,岳麓书院掌教张栻百里迎客。


这是他们的第三次见面,朱熹为此足足走了3000里路。之后两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就学术问题展开了夜以继日的讨论,成就了湖湘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场景——“朱张会讲”。


湖南本属“南蛮之地”,远离中原,教育落后。但自唐宋以来,随着贬谪文人与宋室南迁,湖南书院得到空前发展。北宋“四大书院”中,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位列其中,岳麓书院更被奉为天下书院之首,由此有了“天下书院半湖湘”的说法。


“唐代,在48所可以确定院址的书院中,湖南有8所。两宋时期,创建书院720所,湖南占70所。”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书院文化,因此被人唤作“邓书院”。据他的统计,湖南的书院数量在历代都名列前茅。


建于唐代初年的攸县石山书院,曾是中国最早的民间书院。


湖南政协新闻网

攸县石山书院是中国最早的民间书院,开创了中国民间书院的先河。


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集讲学与藏书于一体。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四字门额,从此岳麓书院名满天下。


位于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虽然海拔仅69米,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正的文化高地。这里鸿儒云集,郦道元、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人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盛况经久不衰。


在中国历史上,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都是地标式的存在,奠定了湖南书院在中国古代书院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天下书院楚为盛”的生动缩影。


湖南政协新闻网

衡阳石鼓书院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传播思想文化之地


书院肇始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


宋朝繁荣的经济为书院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实的物质保障,各地有识之士纷纷修建书院,登台讲学,赓续文化。随着南宋时期理学兴起,书院遂成为理学思想讲学、传播之地。


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祖师”的濂溪先生周敦颐,曾在汝城担任县令4年,他勤政爱民,在此著述立说,构筑了理学思想基石。当他调离汝城时,有三五千百姓相送,后人建“濂溪书院”以为纪念。


湖南政协新闻网

位于汝城县的濂溪书院,为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


最先将理学和书院结合到一起的,则是创立了湖湘学派的两宋时期经学家胡安国父子。公元1131年,胡安国与其子胡宏在湘潭创办碧泉书堂,影响和培养了张栻、彪居正、胡大原等一大批学者,成为湖湘文化的开拓者。


醴陵的渌江书院,是当年张栻百里相迎等候朱熹之处,后来王阳明被贬贵州途经醴陵,曾在书院内的靖兴寺讲学。除了官场失意的王阳明,渌江书院还曾包容过科场失意的左宗棠。


湖南政协新闻网

醴陵渌江书院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长沙岳麓书院齐名。


道光十六年(1836年),24岁的左宗棠多次科考失利后,来到醴陵接任渌江书院山长。当年秋天,时任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路经醴陵,知县特请左宗棠撰写一副楹联贴于县公馆门口:“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对此大为赞赏,主动邀左宗棠彻夜长谈,后来左宗棠在两江总督府开始接触军国大事,一步步成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而自李唐以降,中国有据可查的数千所书院中,岳麓书院是仅有的延绵千年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的书院。


唐末五代,岳麓山上两位僧人割地建屋、购书办学。北宋初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了岳麓书院。直至清末,朝廷颁行“新政”,废书院、办学堂,在岳麓书院旧址上先后改造或兴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清晰记录了从古代书院到近代高等学堂,再到现代大学的变迁过程,堪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极其珍贵的‘活化石’。”邓洪波感慨。


深厚底蕴孕育湖湘人才


“天下人才之盛,尤莫如楚南。”清代毛祥麟在《楚才纪盛》中发出如此感慨;湖南人杨度则在《湖南少年歌》中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近代湖南人才的“井喷式”涌现,与湖南发达的书院文化密不可分。


从宋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岳麓书院先后涌现出王夫之、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杨昌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


坐落于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的船山书院,为清末最著名的书院之一。曾国荃曾将家藏《船山遗书》332卷珍本捐给书院,时任兵部尚书彭玉麟亲聘国学大师王闿运任山长。从此,船山书院名之日显,“海内传经问学者踵相接”,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杨度、齐白石、曾熙等众多奇才皆出此门。


湖南政协新闻网

船山书院坐落在衡阳市风景如画的东洲岛上。


渌江书院创建前,醴陵县自清朝开科取士以来仅产生了8名举人。而渌江书院白墙黛瓦的大门里却走出了52名举人与5名进士。从这里走出的左权,投笔从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将领。


曾国藩曾谓,“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据历代书院志记载,石鼓书院遭兵火摧毁继而巨资重修就有8次。石鼓书院培育了李芾、祝咏、易泉、陈宗契、朱炳如、彭良臣等一众品行高洁、清廉勤勉的生徒,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也曾就读于此。


始建于1895年的东山书院,是湖南新式教育的先驱,也是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的第一站,他在此写下“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豪言壮语。开国大将陈赓、谭政,革命烈士毛泽覃都曾在此就读。


“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张栻早年在湘潭碧泉书院学习,后创建长沙城南书院,数年后又应邀到岳麓书院担任山长。1903年,城南书院改制为湖南师范馆,后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一大批国家栋梁。


经世致用的报国情怀、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湖南书院文化直接影响了一代代湖湘学子逆袭而起,自江湖而入庙堂,自中国而至世界。


古老书院焕发新活力


“每一个读书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曾任岳麓书院院长20多年的朱汉民在《书院梦》一文中写道。


一折一回,一俯一仰,一步一景,踏入任意一座湖湘书院,都会被其间静心修身、格物致知的儒学意境所震撼。湖南省历史遗产保护智库专家、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罗明从2007年开始调研湖南的书院建筑,当时有19座书院还保留了建筑。


湖南政协新闻网

在岳麓书院2024年端午主题活动上,师生齐诵经典。


书院讲究天人合一,多选于风景秀丽之地。罗明发现,早期的书院一般在离城市较远的山林之中,可能办学者认为要有安静的环境才能静心读书。发展到清代后期,书院距城市越来越近,“因为书院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主流,要方便大家求学”。


在罗明看来,书院景观是书院文化的表意方式之一,蕴含着悠远的士文化精神和美学趣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有灵性,所以书院园林喜欢用水体;在植物选择上,喜用桃树、李树、银杏,寓意桃李满天下;还喜用桂花树,意为摘得桂冠,或用当地常见树种,比如樟树。”


2004年,罗明曾跟随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岳麓书院首席顾问专家柳肃参与修复岳麓书院,这成为她一生难忘的回忆。经过近40余年的修复保护,岳麓书院现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书院之一。


如何让古老书院焕发新的活力,是包括邓洪波在内的书院人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邓洪波看来,书院要与时俱进,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在哪里,从而融入时代,“遵从传统不是要泥古,而是要创新,从传统中接收可供我们学习、前进的要素。”


1999年,岳麓书院创建“千年讲坛”,余秋雨、黄永玉、李学勤、杜维明、余光中、金庸、星云大师纷纷在此开讲,轰动中国文化界,也打开了古老书院与现实连接的通道。


2006年,石鼓书院启动原址重修;2010年,石山书院重建;2016年,衡阳市修缮船山书院……一座座重修或重建的书院,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新地标,其精神内涵也得以重视和延续。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古老书院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质的重要载体。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一千多年来,伴随着湘江北去的日夜涛声,岳麓书院的琅琅读书声不曾中断,湖南书院所延续的湖湘文脉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