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端午的艾 | 楚辞里的植物
发布时间:2024-06-07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人物·楚辞里的植物.jpg


编者按: 《楚辞》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还是东方植物美学的集大成者。特邀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灿撰写“楚辞里的植物”专栏。


艾草是端午节的时令植物。这种菊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通常高四五尺,互生的叶片呈长卵形,羽状分裂,叶背有白毛,夏秋之交开淡褐色小花,与蒙古蒿一类的菊科植物,在外形上有时难以辨别。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第3期 《端午的艾》


从东北,到云南,各地都有端午采艾做草药的习俗。从河南的民间故事来看,这一习俗与唐代的黄巢有关。黄巢带兵打到邓州,碰到一个妇女拖儿带女从城里逃了出来。黄巢拔了几根艾草,让她回去插在门口,保证安全。第二天正好是端午,黄巢攻破城门,果然对门口挂着艾草的百姓秋毫无犯。此后,端午挂艾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但端午挂艾,有据可考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荆楚岁时记》载,这天一大早,楚地民众就采摘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口。五月被视为恶月,酷暑炎夏,邪气横行,毒虫滋生,疫病极易流行。艾叶随处可见,生温熟热,为纯阳之物,可祛疫禳灾、驱恶辟邪。


端午节悬挂的艾叶,是新鲜的;晾干之后,就留下来做药用。艾叶是年份越久越好,类似于陈皮之类。


湖北、浙江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早在孟子的时代,就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来说明凡事不要事到临头再想办法的道理。


在医药类古籍中,艾草又称“医草”“灸草”“病草”。有关它的早期文献,皆与驱邪治病有关。在民间,视艾草为可治百病的神草,或将艾叶揉碎煮水,或置入荷包闻香,或制成艾条熏味。《荆楚岁时记》引《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其药理效用常被夸大。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每次有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如非典、新冠等,人们都相信熏艾可以抗疫。家里女性经期疼痛或孕妇胎儿躁动,都可以煮艾叶水喝,达到调经安胎的目的。


在屈原的诗中,艾是恶草,被比喻成谗佞,是作为泽兰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大家都把难闻的艾草挂在腰间,反而说芬芳的泽兰不可随身佩戴。屈原认为,这是反常的社会现象。此后,兰艾对比,就成了典故,如唐人张九龄的诗:“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比屈原稍早的淳于髡,有一篇《王度记》,写的礼节制度方面的规范,其中一段文字记载,泡酒材料不同,社会地位也有差异。天子用的是鬯(黑黍和一种叫郁金的香草的混合物),诸侯用的是薰(零陵香),大夫用的是泽兰,士人用的是萧(一种蒿草),等级最低的庶人用的是艾。屈原诗歌中,兰与艾的对比,可能也暗含着等级的意思。


我小时候也不喜欢艾草,是因为它的气味刺鼻,从来没有觉得它很香。可我现在就可以接受艾叶的香味了,因为它与屈原有关,与端午有关,与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有关。这个接受,是一个渐变的历程。


文 | 吴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