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牧渔欢歌唱湘西
发布时间:2017-12-29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网
分享

 畜牧局报头.jpg 

  巍巍武陵山,滔滔酉水河。

  湘西,这片1.5万平方公里的神奇与丰腴,滋养出一方富饶的水土,哺育着勤劳的土家苗汉百姓。

  这里,山水之间牧渔欢歌;这里,特色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湘西自治州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湘西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湘西谱写出了一曲曲悠扬动听的田园牧歌。

畜牧1.jpg

  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参加万溶江河流放鱼活动。

  立足州情,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也许是大自然的恩赐,广袤的绿野,清新的水质,优良的地方品种,为湘西自治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近年来,湘西州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加快养殖方式转变,推进产业区域布局。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地方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鲟鱼、大鲵、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近五年来,全州主要畜禽水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全州出栏生猪135.88万头、牛9.75万头、羊53.54万只、家禽718.9万羽;肉类总产量达13.6万吨,水产品产量2.59万吨,实现养殖业产值35亿元以上,养殖业已发展成为繁荣湘西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成为全州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乳鸽、河蟹、叉尾鮰、大鲵等特色养殖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武陵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是个纯苗族村寨,2013年人均纯收入还只有1668元。2013年11月3日,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苗族山寨,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到访考察而受到外界广泛关注。习近平主席在这里作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十八洞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农民养殖黄牛、黑猪等,一些贫困户从农民变成合作社员乃至股东,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精准扶贫之路,农村贫困群众实现了就地就近创业创收致富。

  科学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推进养殖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

  湘西州坚持“种养循环、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雨污分离、清洁生产、农牧结合、沼气配套、有机肥加工等养殖污染防治新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效益增长“双赢”发展。目前,全州发展农牧一体化养殖场1116个。泸溪县浦市铁骨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实施农牧一体化建设,沼肥直灌周边1500亩柑橘园,实现了零排放。龙山县羽丰合作社鸡粪全部实施有机肥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

  在发展方式上,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注重把简单的养殖数量增长转移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种养结构,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养殖场建设,做到资源合理利用、优势相互补充。近年来,全州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达834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263个,年出栏30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户647户,生猪、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49%、56%、86%。全州创建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8个、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个。如今,走进湘西农村,一排排新式畜禽圈舍拔地而起,一个个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批龙头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就是湘西现代畜牧业阔步向前的缩影。

  龙头带动,增添农村发展活力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重要标志,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湘西州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型养殖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联农户、建基地、创品牌,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展畜禽水产品精深加工,创建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转化增值。

  花垣县德农牧业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湘西黄牛资源场和年屠宰3万头加工生产线。同时,该公司还采取“六统三免”(统一担保、统一购牛、统一建栏、统一保险、统一标准、统一回购和免费选育配种、免费疫病防控、免费技术培训)的方式,扶持发展能繁母牛3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167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2013年,北京资源集团成功入驻湘西州,先后投资建设了州智能化原种猪场、湘西黑猪保种场。在永顺芙蓉镇等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牧场”的生产管理方式,示范推广了湘西黑猪“236”商业模式(1个家庭,2个劳动力,年出栏300头猪,公司回收后保证农户纯收入6万元以上),通过公司运作、农户饲养达到农户脱贫致富的目的。

  目前,全州已发展德农牧业、北欧玛鲟鱼养殖公司、金生农业、鑫科牧业、优佳资源公司、葛四腊味公司、湘晶食品公司、浦市铁骨猪合作社等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30余家,饲料生产企业6家,发展养殖协会38个,带动农户5000余户。初步形成了以畜禽渔养殖为主体,饲料生产、肉类加工、流通运输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湘西黄牛、浦市铁骨猪等品牌声名远播,“葛四”腊肉、花垣大闸蟹、酉水蜂蜜等获得湖南农博会金奖。

  防管并重,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要发展,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是保障。做好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既是动物产品安全的需要,也是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既是养殖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湘西州坚持防管并重、检打结合,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对县市、乡镇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范围,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防控责任,先后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加强了基层防疫检疫队伍能力建设,开展了养殖业农资打假和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品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了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多年来,全州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保持稳定,各类动物的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生猪死亡率由2000年的5.5%下降为4%,牛羊死亡率由1.2%降为0.8%,家禽死亡率由14%降为10%,每年减少畜禽死亡200多万头(只),直接减少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加强养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湘西州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保护环境、依法规范、标本兼治”的要求,着力推进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分,建立禁养区、环境敏感区内规模养殖场退出机制。同时,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扩建项目、“菜篮子”扶持项目和规模猪场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对州内现有的482个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养殖业同建同治工作,加大了牲畜圈舍改造和粪污治理力度,有效减少了粪污直接排放和环境污染。如今,走进湘西州的一个个猪场,你很难看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景象。绿水青山,是湘西养殖业发展之源,生态和谐之本。

  湘西州按照“以人为本,养护资源,和谐发展”的思路,加强草地和水域资源保护,建立了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沅水、酉水等重点水域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凤滩库区、酉水流域等重要河段开展渔业“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同时,加大草山草坡改良和岩溶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力度,积极推广人工种草、饲草加工、草畜配套、舍饲圈养等实用技术,组织实施了8县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项目和草食牧业示范县建设,推动了畜禽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湘西州畜牧水产工作“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州生猪出栏200万头,牛30万头,羊100万只,家禽1000万羽,培育州级以上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20家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水产品产量4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湘西州畜牧水产局局长胡丕忠说:“自治州畜牧水产业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精准脱贫攻坚两大任务,以保障主要畜禽水产品基本供给、保持农民收入增长为目标,不断提高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为打赢自治州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保龙养殖专业合作社.jpg

  生态规模养殖场

渔政联合执法 150.jpg

  渔政联合执法

草山放牧.jpg

  湘西黄牛

队列训练.jpg

  渔政执法队伍

谭溪黑猪养殖合作社圈舍饲养.jpg

  潭溪黑猪养殖合作社圈舍饲养

草山放羊.jpg

  波尔山羊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