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爱与希望的泅渡
发布时间:2025-02-2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沈念的短篇小说《寤生》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11期刊发后,《小说选刊》2025年第1期予以转载。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因难产失去了母亲的小男孩与因难产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同病相怜,因爱结缘,一对“母子鱼”母子连心、相依为命的故事。故事充满了温情,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让读者从人与自然的搏斗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从黑暗的缝隙里看到了爱和希望。


在《寤生》里,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里,大自然的灾难和人生的苦难总是相生相伴,然而,透过黑暗的缝隙,爱与希望也无处不在,人性的微光犹如寒夜之星,熠熠生辉。


因为寤生,小说的两位主角分别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锦云绣馆的魏绣娘是长沙东乡袁家冲湘绣鼻祖袁魏氏后人,“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刺绣。她绣花能闻香,绣鸟能听声,绣人能传神,绣鱼宛若鱼在游。”她是美丽湘绣的描刺者,绣出了花鸟虫鱼,绣出了紫云英,更绣出了小男孩梦中的红脸鱼。


“假设有一条小鱼,鱼妈妈生她时很痛、很艰难,但鱼妈妈还是不顾一切地生下了小鱼。”魏绣娘眼泪滴落,“唉,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我宁愿活下来的是小鱼……”


“我有点想知道妈妈长什么样。”男孩伸手抹掉魏绣娘脸上的眼泪,很久才说出这句话。“也许就是绣娘这个样子。”魏绣娘含泪笑道,“因为绣娘像妈妈一样爱你。”


男孩的妈妈一直没有出现,男孩梦里那条红脸鱼和刺绣上的红脸鱼像妈妈,又像魏绣娘,梦里梦外人鱼合一,融为一体,亦真亦幻,隐喻了小男孩对母爱的深切渴望和对母亲的怀念。他们高度契合的人生苦难、生命经历和情感曲折,使得彼此心灵相通,情感互补和灵魂共鸣,人性本能的情感需求和善良驱使,弥补了他们彼此的情感和精神虚空。


人与自然的搏斗贯穿《寤生》始终,也是这篇小说的关键张力。大自然以其强大且不可抗拒的力量,气势汹汹袭来,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汛期来临,洪水袭击湖畔渔村,红船厂和鱼巷子街河口地势略低,受灾首当其冲。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生死博弈从未停歇,从墙上一次次水淹过后留下的水印便可以看出人类长期与之搏斗的不屈精神。即便碰上暴风雨天气,电线杆断塌,照明回到煤油灯时代,也不能阻止魏绣娘给男孩读书,不能阻止她擦亮男孩心中的灯,不能阻止“母子鱼”互相依靠着,静等暴风雨过去。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母子鱼”的生存多么举步维艰,与大自然的搏斗如何惊心动魄,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在搏斗中从不轻易言败。


后来,沈念又写出了《树孩》和《镜中》,有树神附体的树孩和“活”在巨镜之中的男孩,同《寤生》里的男孩一样,3个男孩都在魔幻与现实之中穿插,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和巨大的能量,“它们的共性是都在向自然生命渗透于地方性资源之中寻求着超拔的力量”。在自然的重压下,人的韧性被无限激发,并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其神一般的力量,展现出生命不屈的姿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垒和融合。


“寤生”这一意象,本身就象征着生命的挣扎与新生。魏绣娘与男孩,他们都是“寤生”的结果。沈念是一个内心善良和充满悲悯情怀的人,他不忍心直面难产的痛苦和生命的挣扎,通过曲笔拟物的手法委婉、含蓄、曲折地将痛彻心扉的难产一笔带过,似乎让小说的主人公和读者都减轻了痛苦。在中外文学史上,通过写“鱼扳子”来隐喻生命的挣扎和难产的痛苦的,沈念应该是第一个。而这种隐喻是多维的,生命中的种种磨难,内心的成长与蜕变,混沌中的摸索,沉睡中的苏醒,从稚嫩到成熟的跨越,从脆弱到坚韧的升华,无不凸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忽然,男孩看见了红脸鱼,它神采飞扬,大力舞动着身上的鱼鳍,张开嘴大声喊着男孩的名字。‘妈妈’,男孩一张嘴,水就灌了进来。”小说到此嘎然而止,不知是结束,还是开始生命的泅渡。


我们坚信,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岖,无论面临多大的挫折与困境,面对暗礁与风暴,在魏绣娘的呵护和鼓励下,希望的火种始终在男孩的心中燃烧,除了对父亲跨越江湖的思念,男孩也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心海泅渡,他终将游向爱与希望的大湖深处。


文 | 袁硕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