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物游心”出自于庄子的《人间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意思是随顺外物的变化、让心神悠游自得,借助不得已、无所作为而修养心性,这就是最高境界了。这与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的性情息息相关,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乘物”一词,在庄子的《人间世》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含义。它不仅仅是指对外在物质和情感欲望的驾驭和利用,更是对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社会法则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乘物,意味着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尊重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物质资源,创造出实际价值,这也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乘物并非指纯粹的物质追求,而是借助物质载体,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游心”则是指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放。在庄子看来,人的心灵不应被外在的物欲所束缚,而应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在游心的状态下,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启迪,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更自由地表达自我,以无拘束、无负累、无干扰地进行“诗意的栖居”。
“乘物”并非易事,一个人更多的是为物所惑、为物所困。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不得不做的事情时,不妨如《庄子》所说的“托不得已以养中”,让这些无法避免的事情来修养自己的心性。颜回身处“世以混浊莫能用”的社会环境,他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物质生活时常困窘,但他以洒脱之心面对人生挫折,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寄托,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颜回和苏轼“乘物”不畅,却在“游心”的精神天地里自由驰骋,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更容易陷于物质诱惑而忽视心灵建设,更多地关注物质利益,追逐世俗满足,争做人上人,成为庄子笔下的“倒置之民”。然而,一旦沦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人性光辉和人格精神就会在欲望面前变得无比黯淡和孱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往往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之中,需要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
“乘物游心”,强调顺应自然、精神自由和物我合一的重要性,既非真正的入世,也不是纯然的出世,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游世”。一个人如果能够破解外在的框限和内在的束缚,在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同时内心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外物让精神得以解放,心灵得以飞翔,“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才是对自我的返璞归真。
文 | 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