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袁隆平:种子的力量 | 力量·新时代楷模
发布时间:2024-10-02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图片


编者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湖南党史陈列馆特联合推出“力量·新时代楷模”系列融媒体报道,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公布的各类功勋荣誉表彰里的湘藉先进模范,以物述史,通过一件件老物件还原新时代楷模人物的信仰和精神。致敬楷模,致敬英雄!


 人物名片 


图片

袁隆平(1930-2021),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2016年创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目前,全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


在湖南党史陈列馆里,有40多种“不起眼”的水稻种子。这是2023年6月,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为纪念袁隆平先生,向湖南党史陈列馆捐赠的杂交水稻种子。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种子都是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事业的见证物。


“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时间回到20世纪,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袁隆平看到有人因为没粮食吃饿倒在路边,以非凡的勇气挑战经典遗传学权威,决心研究杂交水稻。


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起,他就把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稻田。1974年袁隆平和团队终于在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水稻的亩产量从最初250公斤到如今的1600多公斤。他还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


从无性杂交到有性育种,从“C系统”到“野败”,从三系到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凝结着袁隆平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无论他选题、解题还是对问题的认识,都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对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来说,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人的饭碗终于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也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让万千民众不再饿肚子。


图片

这是2023年6月,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为纪念袁隆平先生,向湖南党史陈列馆捐赠的杂交水稻种子。


长期扎根一线,多年来袁隆平对家人的陪伴越来越少。80岁生日那天,袁隆平给已经去世21年的母亲写信说:“妈妈,我还是没能见上您最后一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2021年5月22日,在农田里奋斗了60多年的袁隆平,带着对母亲的思念永远地进入了梦乡。那位在田埂上顶着烈日工作的科学家,那位说人民“不可能”再挨饿的院士,那位在弥留之际还在问“今天多少度”,那位对杂交水稻事业念念不忘的老人走了。


那天,数十万长沙市民冒雨涌上街头,大家追着袁隆平的灵车奔跑,一声声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


追悼会那天,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身上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样安详。


杂交水稻图上外国纸币


袁隆平享誉海内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胡里专程来到长沙,为袁隆平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印有中国杂交水稻的马达加斯加纸币。


图片

 印有中国杂交水稻的马达加斯加纸币。


马达加斯加是水稻种植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曾经全国有80%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却仍无法满足他们的粮食需求。2006年,我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特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袁隆平的援非杂交水稻团队来到了马达加斯加。他们跑遍所有水稻种植区,选育优质种子;挨家挨户,手把手教授当地人民种植;还帮助他们修水库,引进机械化设备等。


终于,水稻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不仅让2500万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还有多余的稻谷出售,终结了大米进口的历史。                                                                                        

2023年6月,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捧着一碗非洲的稻米在袁隆平墓前缅怀,他说:“如果没有袁隆平老师,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如今,这粒从湖南出发的种子,已经在近70个国家都结出了金黄的稻穗,成为造福世界的金色名片。


虽然袁隆平走了,但杂交水稻的种子乘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列车,洒向世界各个角落,解决了全世界60%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张印有中国杂交水稻的外国纸币,那捧来自8500公里外的非洲稻米,都在诉说关于袁隆平、关于中国最动人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袁隆平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超级稻的种子,更是一粒奋斗与创新的种子,一粒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天下的种子。它在我们心中落地生根、代代传承!


文 | 朱习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