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长沙湘江一桥:连接历史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4-09-27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跨越·从提案到地标-650-400.jpg


“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路。”一首老长沙童谣,描述了50多年前长沙人过湘江的情形。


1964年,黄学诗等6名湖南省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题为《尽可能提前修建湘江大桥》的提案。1972年9月30日,位于长沙中轴线上的橘子洲大桥(湘江一桥)通车,全城沸腾。这座东连五一路、飞跨橘子洲、西接岳麓山的大桥,结束了湘江两岸长期以来靠划舟和轮船摆渡的历史。


半个多世纪过去,橘子洲大桥依然屹立于湘江之上,见证着长沙甚至三湘大地的沧桑巨变。如今的长沙城区拥有了14条过江通道,它们源源不断为城市输送动能,湘江两岸的发展早已不再受制于一江之水,走上了高质量前进的快车道。


湖南政协新闻网

50多年来,长沙湘江一桥见证了长沙城的巨大变化。作为长沙城第一座横跨湘江的“桥大哥”,湘江一桥引领了长沙桥隧建设的大发展。远处为长沙湘江二桥、福元路大桥。 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设计规划日通车5000辆


“当时人们过河要排队坐轮渡,花1个多小时才能过河。遇到大风、浓雾、洪水时,轮渡还会停开。”著名桥梁专家上官兴曾回忆摆渡湘江往事。


两岸相隔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湖南人早已有之。


清朝末年,湖南官员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看到了泰晤士河和塞纳河上的大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回湖南后,他提出在湘江上修建一座铁桥。据记载,他是最早提议在湘江上建大桥的人。


民国元勋黄兴在构想长沙城市规划时曾提出,在水陆洲、岳麓山、溁湾市一带,建一铁桥往来。当时长沙市政府曾制定过建桥规划,但因连年战乱而未能实现。


1964年,黄学诗等6名湖南省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提案《尽可能提前修建湘江大桥》,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1965年,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长沙视察,看到车辆和行人在五一路上排队等轮渡过河,队伍足足有两三公里。他当即提出,“应该修一座桥,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钱”。


1970年5月,长沙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随即启动湘江大桥方案设计,提出了大跨度石拱桥、中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双曲拱桥等多种方案。在钢材稀缺的年代,最终设计组决定采用用料省、造价低,且造型轻巧美观、具有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方案。


桥到底要修多宽?通行交通量要多少?这两个问题困扰着设计组。橘子洲大桥设计组组长唐永兴回忆,设计组人数最多时达到100多人,有很多人是自愿参与。


“那时只有很笨的手摇计算机和算盘,每个数据都要反复推算,每天只听见算盘劈里啪啦地响。”为了调查过河交通量,设计组骨干朱若常和同事在各个渡口轮番蹲守,“我蹲守了七八个渡口,3天3夜后,确定行车密度为每天1400辆,远景规划为每天5000辆”。


“当时有人觉得桥宽16米就足够了,但若按16米建,这个桥可能早就被炸了。”朱若常说,虽然当时交通量小,但从常德、益阳及湘西地区过来的车都要走这座桥,而且大桥位于长沙中轴线上,车流量一定会大幅增加。


经过设计组争取,最后主桥桥宽确定为20米,拓宽为4个车道,两边各有3米人行道。


举全省之力拼出建设奇迹


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长沙市委直接领导下,橘子洲大桥正式开工修建。从开工修建到正式通车,仅用了一年时间。


在当时落后的条件限制下,“人海战术”大大弥补了机械化的不足。每天都有上千市民自发到工地上帮忙挑土运石子,连在省读书班学习的县以上领导也要参加义务劳动。据统计,80万人次参加了大桥建设,依靠肩挑手扛,建成了长沙湘江上的第一座桥。


作为当时的湖南第一大工程,橘子洲大桥几乎汇聚了湖南所有的建设资源,缺少钢筋,便动员涟钢工人为修建大桥增产优质钢材;缺少资金,就号召长沙全市人民义务为修桥贡献力量;电焊工人手不够,省建设部门叫停湖南所有的建设工程,盖房的、修路的、造船的……几天内调来1000多名电焊工,其中不少是女电焊工。


据报道,最终修建橘子洲大桥的2000万元工程预算只花了18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材料和设备,省下的钱修了橘子洲和湘江两岸的护坡、堤岸,还修建了现在的麓山宾馆等,湘江风光带雏形也是当时形成的。


与长沙人血脉相连的橘子洲大桥通车当天,全城狂欢。市民们兴奋地在桥上一遍遍地来回走,不止桥上人挤人,连旁边的树上都爬满了人,还有附近村民把鞭炮挂在树上放。


从此,橘子洲大桥开启了长沙东西两岸跨江发展的新征途,还将省会长沙与益阳、常德及湘西地区连通。自建成以来,这座桥一直是长沙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至今依然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双曲拱桥。


1978年,中国邮政专门为橘子洲大桥发行了T31邮票小型张《公路拱桥——长沙湘江大桥》。1980年,橘子洲大桥获得第一届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2017年底被列为第三批长沙市历史建筑。


进入14条过江通道时代


橘子洲大桥的建成,是长沙打通湘江两岸交通的起点。随着一条条过江通道接踵而至,长沙逐步实现了“西文东市”到“一江两岸,均衡发展”。


“北大桥东起伍家岭,西连银三线,全长3616米,宽25米,分为4车道,共有桥墩159个,千吨级船只在桥下可顺畅通航,是我国目前最大跨度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1991年1月31日,《长沙晚报》头版报道了湘江北大桥(银盆岭大桥)通车典礼。


而后,1999年,月亮岛大桥建成通车;2000年,猴子石大桥建成通车;2004年,黑石铺大桥建成通车,长沙三环合围。


2006年,随着三汊矶大桥的竣工通车,作为长沙城区“主动脉”的二环线全线通车。


随着长沙的人口规模和城市车流不断壮大,过江交通的需求持续增长,破解过江交通瓶颈显得刻不容缓。


“现在在长沙,过湘江难,已成为阻碍河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长沙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亟需尽快修建新的过江通道。”2008年1月,王远明等4名省政协委员向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尽快修建两个过江通道,解决省会城市“过湘江难”的建议》。省政协委员余洪伟也在提案《关于尽快启动长沙核心城区新的过江通道建设的建议》中,提出尽快启动长沙劳动路至桃子湖路过江桥梁或过江隧道的建设。


2009年,营盘路隧道开启湘江首条江底隧道的建设大门,作为长沙横穿湘江的第一条隧道,在国内首创了江底地下立交模式。


2010年,长沙“两桥一隧”——福元路大桥、湘府路大桥和南湖路隧道同时动工,成为当年轰动全城的一件大事。


2014年,长沙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第一次下穿湘江。


2024年6月,随着湘雅路隧道、香炉洲大桥通车,长沙城区拥有了14条过江通道。加上正在建设中的暮坪特大桥和兴联路大桥,长沙即将被16条过湘江通道串连。


双塔单扇面斜拉的银盆岭大桥、连续钢构的月亮岛大桥、V形斜撑连续梁的猴子石大桥、提篮式钢拱结合梁的福元路大桥……按照“一桥一景”的构想,这些桥梁都已成为长沙靓丽的风景,尤其是夜幕降临时,一座座灯光璀璨的大桥横卧湘江,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回想1964年黄学诗等省政协委员呼吁“尽可能提前修建湘江大桥”,这份民生提案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被列为湖南省政协有重要影响的70件提案之一。


对长沙来说,一部过江史亦是半部发展史。从舟楫云集到鸣江轮渡,从大桥的车流不息到隧道地铁的穿江而行,一条条过江通道连接的不仅是湘江两岸,更是长沙的历史与未来。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