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大暑难耐的时节,得益于作协老师的推荐,我有幸读到了张镝发表在《湘声报》上的散文《与娘共读》。此文宛如一首温情脉脉的诗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母女共读的温馨场景,让我深深陶醉于书籍所蕴含的力量以及亲情所散发的温暖之中。
文章伊始,张镝回忆起儿时母亲给自己讲述故事的画面:“这些书籍像蛛丝,隐隐约约地闪现在我的生命里,挥之不去。”那些朦胧的书籍记忆,宛如点点繁星,在她的生命长河中熠熠生辉,也为后文母女共读的动人情节埋下了精妙伏笔。
在张镝的成长岁月里,家中书籍极度匮乏,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家里没有一本像样的书。对书籍的热切渴望与现实的稀缺形成了强烈反差,愈发衬托出后来共读时光的弥足珍贵。
当张镝将《北京传》递到母亲手中时,母亲起初的推辞与后续的投入阅读形成了鲜明对比。张镝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母亲独自在屋内专注阅读的情景,而母亲将书中内容与电视剧巧妙串联,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充分展现出她对生活的入微观察和深邃思考。
母亲阅读各类书籍的经历,无不彰显出她对阅读的执着与热爱。“那天她正在午休,接过书当即就认真读了起来,胖乎乎的肚子高高翘起,样子既滑稽又可爱。”尽管母亲识字有限,对书中内容的领会有时令作者感到迷茫,但这丝毫未减损她从阅读中获取的愉悦。特别是《北京传》归还时那饱经岁月与劳作磨砺的模样——被涂上了一层油乎乎脏兮兮的蜡一样的东西。
《与娘共读》最为动人之处,在于其巧妙地将读书与亲情完美融合。读书不再仅仅是个体的求知行为,更是母女间传递情感、增进交流的心灵桥梁。在共读的进程中,张镝与母亲拥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关系愈发亲密无间。这种因书而得以深化的亲情,让我们真切领略到家庭温暖的力量以及书籍的神奇魅力。
从艺术特色层面审视,《与娘共读》语言质朴平实,却饱含深情厚意。她用最为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生活中平凡至极的场景,如母亲忙碌的身影、独坐室内潜心阅读的画面,令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那份亲情的温馨和生活的本真。从童年的回忆过渡至当下的共读时光,再到母亲因读书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整个故事犹如潺潺流水般优美流畅。
此外,这篇散文还擅长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传递情感温度。例如,对母亲阅读《北京传》时的姿态和神情的细腻刻画:“娘忙完活计,独坐房里,也不戴眼镜,将花白的脑袋凑在书前,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对阅读的全神贯注和全身心投入,让我们目睹了一个虽识字不多却对知识充满渴望的母亲形象。
读着读着,我的双眸不禁有些湿润,由衷羡慕她们母女共读的美好时光。思绪飘飞,这不禁令我想起自己的老父亲,自从去了一趟深圳,与父亲已然分别十九载,再难见父亲一面,明天是农历六月十八,恰好是老父亲的冥诞,我这个喜欢读文写诗的儿子,是否也应为他老人家创作一首诗篇呢?
拭去眼角的泪滴,思绪又回到《与娘共读》。它让我明晰,书籍不单是知识的承载者,更是情感的联结纽带。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浪潮中,我们时常疏忽了与亲人的交流和陪伴,而共读一本书这般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让亲情在书香中得以升华。
感谢这个夏天相遇《与娘共读》,如同遇见清风与甘霖。《与娘共读》凭借其真挚深沉的情感、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厚重的内涵,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而美好的亲情画面。它让我们在体悟书籍力量的同时,也需更加珍视身边的亲情。愿我们皆能在繁忙的生活里,抽取些许时光与亲人共读一本佳作,共同畅享那份温馨与宁静,让亲情在书香的浸润中永远流淌。
文 | 罗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