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青青陌上桑
发布时间:2024-05-24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傍晚,我沿着河滨漫步。一只小鸟立在晃悠悠的苇秆上,抖了抖羽毛,跃向另一根苇秆。不知哪里传来了一声鸟鸣,它也跟着鸣叫起来。婉转的尾音一应一和,把河水拉得一波三折。


河道南侧有片桑林。晚归的夕阳拖着金色裙裾,在桑林上流连忘返。晚风抚过桑叶,发出阵阵“哗哗”声,似波涛拍击着海面。


桑树枝干婆娑,像撑开的遮阳小伞。椭圆形的桑叶张开肥厚的手掌,油亮亮的绿意饱满欲滴,撑得掌心纹理毕现。桑花白白的,肉嘟嘟的,隐在绿叶下,像是伏在叶腋间的毛毛虫。


雄桑花显然是调情的高手,几番眉来眼去,雌花就褪去青涩。很快,腰肢丰满,孕出圆鼓鼓的桑葚。立夏过后,便由碧玉变成紫宝石,味道酸甜可口,丝毫不输给杨梅。


儿时,母亲利用路边和门口边角地,栽了几棵桑树。过了暮春,桑树长成绿宝塔,母亲就会领着我采桑叶。她拉着桑条,麻利地采下嫩叶,然后放开,枝条便悠悠地荡了去。我踮起脚尖,从梢头捋下几片叶子,宝贝似的揣在怀里。


小小蚕房里,蚕宝宝扭着肥胖的身子,在桑叶间蠕动,一阵阵“沙沙”声后,桑叶就只剩几条叶脉支撑着。母亲勤快地铺撒桑叶,疲惫又满足。沙沙蚕食声,对母亲而言,胜过春夜喜雨。


行医的父亲很少关心蚕事,他只关心桑白皮。药壶里浸泡的桑白皮发出淡淡苦味时,他的病人喝了,咳嗽渐止。那时,父亲的目光里闪烁着明亮的春天。


其实,民间对桑树的喜爱由来已久。殷商时期,甲骨文便出现了“桑”字,可以追溯人类社会从事农桑的历史。《诗经》里的桑绿浓郁,蚕丝悠长,不仅将农耕文明打下深深烙印,又将民间繁忙的农业活动,诗化成美好意象,从田间陌上蔓到人家西墙。“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夕阳西沉,采桑女踏歌而返,明媚的笑声洒满乡间小道。桑将人世间的爱和美演绎到了极致,“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小雅》如此描摹爱情。


有桑的地方就有烟火,就有家园。《诗经》且歌且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人们在房前屋后,种下桑树,还有梓树,转眼间,桑梓将家乡变成了故乡。青青陌上桑,那份淡淡乡愁,让人欲说还休。


“布谷,布谷”,桑林深处,传来布谷鸟叫声。天色渐晚,该回家了,我转过身,穿过桑林。茂密的桑叶,将回家的路掩映得绿意盎然。


文 | 蒋小柏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