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故乡|李平:湘西,我的精神原乡
发布时间:2023-09-29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图片


中秋又逢国庆,普天同庆、家家团圆,游子归乡步伐匆匆。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是灵魂安放的地方。两节期间,湖南政协融媒特推出“故乡”栏目,讲述政协委员的故乡故事。今天,为您讲述的省政协委员、湘西州政协主席李平的故乡故事。


多年前,有人问我,湘西在哪里?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这是当时我能想到的,湘西最美好的样子。


印象湘西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就像一万个 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一万个人眼里肯定也有一万个湘西。我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我眼里的湘西是流动的、变化的,它如一幅漫漫岁月里动人的画卷,有纯净的留白,有晦暗的描摹,还有明丽的写意,它是我们文化心灵中的始源,是安放灵魂的地方。


我爱我的故乡,爱她破茧成蝶后的青春美丽,爱她饱经风霜、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古老从容。


图片


01


湘西原乡人的特质是什么?脑海总是浮现沈从文《边城》中摆渡的爷爷形象:淳朴、厚道、善良、知足、友爱、勤俭……这些我能想到的湘西人的特质,不仅呈现在小说中的爷爷身上,而且映射到现实中我遇到的很多故乡人身上,成为湘西人的群像。


湘西的村落有的依山就势、有的伴水而居,地理环境孕育山里人心理特质。山里人走山路,不论走到哪个寨子,累了就找户人家讨口水喝,没有喝不到的。即使不认识,主人也会礼貌地请赶路人进屋歇一歇,奉上清凉的山泉。


山里人淳朴,虽然不善言辞,但仗义厚道,不喜欢拐弯抹角,喜怒哀乐直接写在脸上。山里人善良,大人教小孩与人相处,常说的话是“吃得亏,才能到一堆”。自古以来,生活在这方山水里的人们,上信天——天神,下信地——地神,中间信自己的祖先——祖先神。他们敬畏天地,善良的人都知敬畏。


山里人知足,印在记忆里的经典画面是:堂屋里摆张长凳,放碗黄豆或辣椒,长辈们相向而坐,手里端着包谷烧(一种玉米酿制的酒),眯着眼、呷着酒话家常,一聊便是半天功夫。这就是一种知足,知足常乐。


山里人友爱,追求和睦。沈从文笔下《边城》里的人性是多么的善,爷爷从不想占人便宜,摆渡时别人多给他一两文钱,他会顺手抓把烟叶还给人家。


图片


山里人勤俭,当地流传一句俗语:万贯家财都是攒出来的。我们这辈人的童年,是穿着母亲缝补了一次又一次的衣裤长大的,父辈一生勤俭节约,这习惯自然也传到我们这辈身上。当然,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容易禁锢人的视野。山里人出门走的是脚板宽的路,抬头看的是巴掌宽的天,自然局限了山里人的视野和格局,自然放养出内向性格和一点点不自信。由于不了解山外的世界,因而少了些争先创优的勇气。于个人而言,我渴望了解山外的世界,鼓励自己要自信,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02


落后、贫穷是农耕文明下的湘西印象。那时交通不便,很多地方不通路,更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农村的孩子读书要走几里路,最怕的是刮风下雨,泥巴路不是尘土飞扬就是泥水乱溅,没有伞的孩子摘张芭蕉叶避雨前行,到家时早已全身湿透。20世纪70年代,农村才陆续通电,在这之前,家家户户都是用煤油灯照明。孩子们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眉毛、鼻孔都是黑的。


1985年,我第一次走出湘西,来到洞庭之滨的常德上学。20世纪80年代在外读书的湘西学子,或许都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湘西是否还有土匪?你们是否还吃生肉?”当时我听后很震惊:湘西怎会是这等印象?我赶紧收起自卑和怯懦,骨子里的倔强不断地向外喷涌,我告诉自己:湘西不是这样的,从我做起,做个湘西人的样子来。


自我突破的第一步,就是树立勇气。大学期间,为了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积极竞选学生干部,先后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班长、校团委副书记。或许在成长环境上我没有先天优势,但是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舍得付出,终能学有所获。


任校团委副书记期间,我组织同学们举办了紫罗兰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创办了《沅水波》团刊,还参加了业余党校培训学习。那些肆意张扬的青春,那些勇敢放飞的梦想,激励着自己沿着向上的路攀登。


1987年 6月,我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有了方向使命。1988年,我从常德师专毕业,选择回湘西。我当时有个心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努力,改变外界对湘西的认知。


03


如何改变呢?


其一就是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要扩宽视野,要虚怀若谷,就要充实知识结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使人自信。勤奋学习,谦虚自律,创新实干,不断提高智商、情商、胆商,向群众、实践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首过往,面对自己的知识盲区,面对工作角色转换,我总是第一时间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及时、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然后学以致用。从 1988年到 2006年,近20年间我坚持学习不放松,先后参加中央党校涉外经济管理本科学习,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法、经济法在职研究生学习,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学习,吉首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专业学习。即使工作再忙,我也不放弃学习,学习已成为我终身坚守的习惯。


图片


第二个改变是用历史来说话。2002年龙山里耶惊现秦简,那年我在龙山工作,负责里耶古城秦简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工作,我深知出土 3.7万枚秦简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证明古老的湘西不是蛮荒之地,而且复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里耶秦朝古城遗址成功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我们还筹建了秦简博物馆。在永顺工作期间,我积极投入到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灵溪河到莱茵河,我们风雨兼程走了6年,这次申遗的成功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提升了湘西文化的影响力。


第三个改变是唱响“神秘湘西”文化品牌。“神秘湘西”的内涵包括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为了重构湘西文化遗产体系和价值,近年来我们一直围绕这三个方面做好文旅文章。


21世纪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我们抓住机遇,实施湘西系列考古项目,里耶古城遗址及出土秦简牍、永顺老司城遗址均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花垣茶峒药王洞遗址、泸溪浦市下湾遗址,分别填补了湘西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空白,将湘西有考古学支撑的人类活动历史推至 3.9万年前。湘西1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呈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湘西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全过程,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全过程。


为了让更多人分享湘西秀美的山水风光,我们用 4年时间,终于在2020年成功申报了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是地质景观、人文风光、生态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今年 9月,它因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最佳实践奖”而享誉世界。


口述 | 李平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