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快农村宅基地产权的流动,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接受湘声报记者采访时,就这一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自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如何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其中提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多年前,伍中信就开始呼吁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他就此问题到多地调研,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快,以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有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全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8%提高到57%,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3%。目前,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农宅闲置,但城里人回归“田园生活”的梦想却难以实现。
“为了维护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安全,国家目前严格限制宅基地在非集体经济成员之间的流动。城里人,特别是工商资本,是不能进入农村进行宅基地的交易和买卖的。”对此,伍中信建议,在农民的宅基地总面积里拿出一部分,用于流转给城市居民,即使不能突破买卖,也可以规定一个比普通土地时间更长的流转年限,比如40年。
在伍中信看来,这样的流转带来的益处很多,一方面不会让农民流离失所,同时又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农民可以用这个钱置业,从而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他说,“假如一个城市周边的农民可以对宅基地进行流转,那么将极大推进城镇化建设,也会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