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既是留住口感和记忆,也是保护地球基因库 给老种子建一个家
发布时间:2021-06-11编辑:
分享



  □文/图   政协融媒记者罗艳芳


  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一小截橘黄色的玉米,中华老种子博物馆负责人于建起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清明节前,他在邵阳收集到的。


  仔细观察,这截玉米确实与常见的玉米不太一样,玉米粒是圆圆的,小小的。“这对我而言,就是一件宝贝。”于建起说。


  在中华老种子博物馆里,像这截玉米一样保存起来的老种子有很多。5年前,在浏阳市永安镇开办中华老种子博物馆后,于建起便把抢救老种子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并乐此不疲。


90016_zhangchunmei_1623348987318.jpg

中华老种子博物馆

为抢救老种子.jpg老种子展示柜


  到偏僻山村寻种子


  老种子,也称地方品种、土种、农家种,由野生品种进化而来,是现代新品种选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来源。


  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清明前后适合播种,也是收集种子的好时机。于建起在今年清明节前到贵州、邵阳跑了一圈,一周时间里收集了20多个老种子品种。


  “但是我想要的水稻种子‘贵阳粘’没有找到。”去贵州前,于建起打听到,在贵州铜仁的朱砂古镇,有一种很有名的水稻叫“贵阳粘”。为此,他特意去了贵州很多偏僻村庄寻找,但遗憾的是都没有找到。“收集种子常常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在山区一走就是几十、上百公里,路远也不好走。”于建起笑了笑说。


  从贵州回湖南的路上,于建起听说邵阳有一些老种子,于是调整时间赶去,在那里收到了玉米、苦荞、高粱、小米等老种子。这样的情况,在收集老种子的路途中是常态。


  有一次,于建起听说贵州一个偏远瑶寨有传承了200多年的蔬菜品种,他立即驱车上路,并徒步数公里进村。此行,他在贵州待了两个月,跑了30多个村庄,收集到了高山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老种子。


  收集老种子的不易,还在于很少有人去保留老种子。于建起记得,2019年,他去慈利一个偏僻的村庄,整个村子只有一位村民家保留了老种子。“植物的消亡不像动物,可能大家感觉不到,也不会太在意。”在于建起看来,保护老种子不仅仅是留住口感和记忆,还是保护地球的基因库。


  从2015年开始,于建起跑遍了湖南上百个县市区,还远赴湖北、新疆、贵州、云南等省区,共搜集地方品种800多个。


  在辗转多地中,于建起结识了不少老种子收集爱好者。他们建起了微信群,彼此有了新发现便会及时分享。今年4月,一位浙江的网友找到于建起,交换了白苦瓜、白糯米、秋葵、冬瓜、豌豆、花生等十多种老种子。


  给老种子安家和育种


  “茶陵大蒜的蒜香味特别浓;贵州安顺白黄瓜口感好,产量也不低,特别受欢迎。”在于建起眼中,“口味好”是老品种的一大优势。


  5年前,于建起辞职回乡,当起了“新农民”。他拿出所有积蓄,回到永安镇湾里屋场,发起成立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建起了中华老种子博物馆、老种子博览园等。2020年5月,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中华种子博物馆对外开放,展出了以粮食作物和蔬菜老种子为主的400多种老种子。


  于建起还会将收集的老种子,用最原生态的种植方法,一粒粒种到地里,让它们一粒变十粒、十粒变千粒……


  “这些种子都是抢救回来的,一定要试种推广。如果再不种,也许有一天就消失了。”于建起说,在永安镇,一年四季都有老种子种出来的时令蔬菜,如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空心菜、四季豆等,游客喜欢吃,农民愿意种。


  期待与种质资源库连通


  中华老种子博物馆开馆一年来,已成为长沙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创建基地,目前正申报长沙市科普场馆。


  于建起坦言,中华老种子博物馆目前一年大约需要70万元的运营维护费用,“有不小的压力,但目前最头痛的是种子的储存问题。我们有十几亩蔬菜育种基地,一亩地大约能种40个品种,但一些常规的、易坏的、不易储存的种子,还没有很好的储存场地。”


  今年,“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对种业的重视,令于建起特别欣慰。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进一步扶持抢救老种子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我们也希望能够跟专业的种质资源库连通,得到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大家共同为抢救更多的老种子而努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