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振兴乡村,统筹发展——邵阳市双清区改革发展纪实 (下篇)
发布时间:2018-11-30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 张雪珊   王勇

  


  “吃穿不用愁,甜蜜有奔头”,从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再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伴随改革发展的步伐,邵阳市双清区坚持脱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同步实施,精心描绘乡村振兴蓝图,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脱贫“发动机”。


下篇:IMG2222.jpg

五美乡村建设带来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刘恩权/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初冬的双清大地,尽是丰收景象:新洲村蔬菜基地里,一筐筐蔬菜被装车送往市区的各大超市、市场;莲荷村的果园内瓜果飘香,花卉苗木基地里,桂香扑鼻,紫薇妖娆……农民的脸上无不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让双清区农民喜悦的不仅仅是农作物的丰收,还有该区大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收获的累累硕果。在迈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征程中,双清人民续写“三农”新篇章。


  产业振兴 带富一方乡亲


  每天清晨,双清区渡头桥镇新洲村村民姚珍雄把自家的蔬菜装车,运往市区销售。用不了几个小时,他的菜就会被抢购一空。靠着种植蔬菜,姚珍雄一年的收入超过20万元。


  在新洲村,不少村民靠种植蔬菜致富。自2010年以来,新洲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引导农民参与蔬菜种植。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新洲村先后建立起雪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利农业和亿品农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在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龙头企业迅速壮大。目前,3家龙头企业共建蔬菜示范基地1700余亩,搭建大棚2000多座。在企业的带动示范下,新洲村及其周边不少村民也加入蔬菜产业当中,并受益于蔬菜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新洲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前的8000余元增加到2017年的21200余元,全村200余名贫困村民顺利脱贫。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而新洲村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只是双清区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中的一个缩影。


  双清区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以服务城市型农业为主。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培育壮大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做精做强新洲蔬菜、朱家林果等优势产业基地,通过打造市民“菜篮子”“果盘子”“花园子”,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同时,该区推进3个“百千万工程”,大力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重点扶持亿品农业、天香生物、雪峰种业等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双清区各项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9月,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15万亩,年产蔬菜6万吨,销售总额2.5亿元,农民来自蔬菜产业的收入人均达2200元。全区新建1200余亩精品水果基地。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莲荷村已发展花卉苗木3000亩、1000多万株,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85元,成为市区规模最大的花卉苗木供应基地和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富裕村。


  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到2017年底,双清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7789元。


  脱贫攻坚 不落贫困群众


  通过多年的努力,双清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受土地资源缺乏、产业带动不足、因病因残、基础设施落后、劳动技能低下等因素影响,到2013年底,全区仍有贫困人口8846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双清区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上升到落实政治任务的高度,上升到贯彻党的执政理念和履行政府职能的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底线工程和亮点工程,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抓紧抓实抓好。


  2014年,双清区启动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序幕,全区干群众志成城、向贫困宣战。该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大局。


  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该区着力推行“单位帮村、干部包户、社会参与、政府托底”精准扶贫机制,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帮扶,以产业链条带动脱贫“发动机”。该区积极引导贫困人员就业创业,通过争取部门支持、单位筹措、干部职工资助等方式,全面实施金融小额信贷、科技培训、就业帮扶及劳务输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扶贫。2017年,该区1100名机关干部共为联户贫困户提供资金、就业、技术帮扶3200多人次,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奖补政策,核发奖补300万元,惠及贫困户1000余户。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甩掉贫困的帽子,大步朝着小康奔去。渡头桥镇两塘村是由老塘村和横塘村两个贫困村合并而来,由于地处偏僻,一度是全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村,贫困户多达158户454人。目前,除5户为政府兜底对象及特殊情况外,其他153户贫困户均通过村里的香葱基地、东烨种植合作社、无花果基地、光伏发电基地、种养殖等产业帮扶项目实现了预脱贫,户平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双清区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到2017年,9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未脱贫户减少至67户、16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以内。


  在确保贫困群众吃穿不愁的基础上,双清区近年来致力全面落实“三保障”工作。通过建立动态资料数据库,构建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等教育贫困生的精准扶贫体系,2018年全区1097位6至17岁建档立卡学生无一因贫辍学。通过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特惠保等多种形式,新增健康扶贫补助落实医疗保障,建立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中心及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窗口服务贫困人员。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通过政府援建、社会资助、贫困户自建完成建房,解决了所有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为决战脱贫攻坚,双清区还精心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多措并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完成农村路面提质改造任务,建制村通班车率100%;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完工率100%;全部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4G覆盖率100%,光纤通达率100%。通过在贫困村全部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组建扶贫经济合作组织11个,壮大致富产业15个,发展花卉苗木1200亩、精品果蔬1800亩,打造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从2018年10月开始至年底,双清区组织1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学思想、访民情、真帮扶、兴乡村”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深入村组院落、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一起干农活、搞卫生、拉家常,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同,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改善环境 建设五美乡村


  每天一大早,双清区滨江街道寒梅村5组57岁的村民曾超杰就会沿着屋前的水泥马路散步,到村部的健身场所锻炼身体。他为村里的环境变化深感欣慰:“路宽了,灯亮了,庭院变美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心情真是舒畅啊!”


  过去寒梅村的人居环境为人诟病。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被垃圾包围,出村的路破破烂烂,晚上出门黑黢黢,村里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


  “必须要让父老乡亲有一个‘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2014年起,寒梅村村委会每年都会拿出10余万元,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寒梅村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看去,村里尽是美丽洁净的庭院和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自筹资金硬化的村道上,通了进城的客运班线,村民感受到出行的便利;新修的文体休闲广场,让村民有了健身锻炼的场所……寒梅村已经被成功打造成独具乡土文化内涵的市级文明村,在2018年的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比中排名第一。


  寒梅村的蝶变,是双清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有力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2014年起,双清区先后启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示范创建活动和实施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办点示范工作,整治农村范围内影响环境的“脏乱差”问题,构建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中,双清区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有效整治农村公共区域、院落及家庭环境卫生,致力推行城乡环境同治“八化要求”,即教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序化、产业化。注重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四边五年”绿色行动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创“国卫”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城乡环境同治。


  通过多年的努力,双清区已经成功打造出一批环境优美、干净整洁、高标准人居环境整治的示范村(社区)、示范院落、示范户;新渡村、莲荷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姚喆村、两塘村、寒梅村等村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50%以上。双龙紫薇园栽种紫薇、罗汉松、银杏、榆树、红豆杉等名贵树木20多万株,建园以来已累计免费接待游客500万人以上,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热点和邵阳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双清区聚焦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项目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引导,全面整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全饮水、农村环保、改水改厕等各类涉农资金,区本级每年预算安排资金1000万元以上,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总投入达2.2亿元。


  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


  在创建“美丽乡村”的同时,双清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致力乡风优良、群众安居乐业。


  推动道德教育强素质。近年来,双清区持续开展“十大最美家庭”“十大最美婆媳”评选活动,将家庭美德故事不断传播和升华,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夫妻和睦、教子有方、邻里和睦、婆媳融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评选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用身边事教育广大村民学好人、做好人。全面启动“双十最美”评选活动,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农村“村村响”大密度高频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文明建设内容宣传;通过不断发掘、推介、评选、宣传各个层面的道德典型,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形成道德典型不断涌现、榜样效应全面凸显、崇德向善深入人心的生动局面。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推进,双清区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2018年,该区获“湖南好人”称号1人,表彰文明家庭10户;有1人获市级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最美人物提名奖。


  移风易俗摈弃陈规陋习。针对近年来农村存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奢侈浪费,各种事由的人情送礼、天价彩礼,农民负担加重等情况,双清区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把移风易俗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为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来抓。该区制定下发了《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关于中元节文明祭祀的倡议书》《关于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乡规民约,把核心价值观、禁止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纳入村规民约之中,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居民主动转变观念,改正不良思想和陈规陋习。通过农村(社区)道德讲堂、新闻媒体等渠道,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形成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各院落设立红白喜事理事小组,制定红白喜事理事会章程,设立移风易俗事务公示栏,建立完善红白喜事理事会运行保障机制,落实婚丧喜庆操办等各项要求。


  “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少了,中元节里随处燃放鞭炮、烧纸钱的现象少了,人情往来开支少了……”在双清区广大农村,人们明显感觉到,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已蔚然成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