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刘妈妈”的27年
发布时间:2018-03-1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刚颁布的这个奖湖南只有两人获得,特教老师刘玲琍是其中一个





  □ 湘声报记者  李煜  通讯员 何彦昭


  没有黑板,没有讲台,没有课桌。一个老师,与11个不同年龄的聋哑孩子,相向而坐。


  “小河”,老师使劲张大嘴巴领读,反复几十遍后,孩子们仍发出不一样的“啊啊”“哦哦”“嗯嗯”声。老师依然面带微笑,让孩子们一个个将手放在自己的口上,感受发音时的气息。


  作为衡阳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这样的课,刘玲琍已上了整整27年。今年3月2日,刘玲琍被评为全国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南获此荣誉的只有2人。


刘玲琍.jpg

  刘玲琍带领学生们在室外上语言训练课。受访者供图


  用爱与行动兑现承诺


  1991年,刘玲琍到衡阳市盲聋哑学校(衡阳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报到。从此,她与特殊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普通的特教老师,我热爱我的职业,深爱着我的每一位学生,我愿用我平凡的一生去谱写一首壮丽的园丁之歌!”日志中,刘玲琍写下这样一段话。


  1997年,刘玲琍成为实验班38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当时,母亲重病在医院抢救,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她将照顾的重担托付给了姐姐。一个月后母亲去世,一直无暇陪伴的刘玲琍,留下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然而,命运再次考验刘玲琍。2005年,她的儿子出生,8个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因为坚信儿子能回归正常,刘玲琍不愿再生,丈夫选择离开了她。


  同事劝刘玲琍,“带孩子去长沙进行康复训练吧”;她却婉言谢绝,“学生需要我,我不能抛下他们,我也一定会教好儿子,因为我爱儿子也爱学生。”


  经过努力,这个班有3名学生考上大学。而刘玲琍的儿子也在她坚持不懈的训练中学会了说话,现在已是一名成绩优异的中学生。


  2008年冰灾期间一个夜晚,刘玲琍接到电话,得知学生罗云亮肚疼不已。急切赶往学校的路上,她接连在雪地里摔了好几跤,衣服也被压断的树枝挂破了。来到宿舍,顾不上身上的疼痛,刘玲琍背起罗云亮就赶往最近的医院。


  接下来几天,刘玲琍白天上班,中午去医院送饭,晚上陪护在病床前。5天后学生家长才赶来,拉着她的手,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一年又一年,刘玲琍用无私的爱浇灌着学生的心田,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刘妈妈”,家长都说“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苦钻教学圆学生大学梦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缺陷,没有有声语言思维,语言学习非常困难,但刘玲琍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对待低年级的学生,刘玲琍首先要求自己的发音标准到位。上课前,她总是对着镜子练上几十甚至上百遍,直到完全标准。上课时,她根据学生听觉器官、发音器官损伤的不同情况施以差异化教学。教高年级时,刘玲琍则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查资料,充分备课。


  刘玲琍还探索出“双语教学”“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获取知识。


  2008年,学校创办了学前聋儿康复语训班,刘玲琍主动请缨担任负责人。她一边上课,一边自学康复技能,利用假期参加培训。此外,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通过几年的训练,其中12名孩子进入普校随班就读。


  这些年来,她教授的学生有30人顺利考上了大学。


  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宋志新看来,“守得云开见日出,实践出真知,刘玲琍的‘钉子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坚守特教讲台不言弃


  多年来,刘玲琍独自抚育儿子,经济能力有限,但她依然坚持资助4位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


  虽然每周有24节课,她仍然第一个报名参加“送教上门”,为社区重度残疾孩子送上最贴心的康复教育;


  公益活动中,她总是献血最积极、捐款最多的那一个。


  2016年,刘玲琍获得“衡阳市道德模范标兵”,她毫不犹豫地将3000元奖金交给学校:“我想用奖金在学校建立一个基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鼓励更多的残疾孩子去逐梦。”


  因为业务精湛,许多康复机构向刘玲琍抛来了橄榄枝,她却一一婉拒:“我是一名老师,我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我的三尺讲台;选择康复教育,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让身边少一个因残疾而痛苦的家庭,多一个不因缺陷而自卑的孩子。”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研室主任谢嗣徽感叹:“残教事业一直不被看好,经常被诟病没有前途,刘老师27年一路走来,从不言弃。她所付出的努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残教老师。”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