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舒 黄惠芬
常德是湖湘的山水福地,东有洞庭湖,西有武陵山,澧县安乡一带,一马平川,百姓安定富庶。
1955年,易法银出生在澧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5个儿子中他排行老二,自幼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读书识字,深知有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常教育孩子要勤奋好学,丝毫不可松懈。
易法银高中毕业后,下乡做了一位民办老师。他原以为就这样在教育事业上扎根了,没想到1975年被保送读大学,来到了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命运就此转弯,从此投身中医事业。他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后历任成教学院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在学术上,他专门研究明清医学和湖湘医学,1997年获中医学教授职称。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工作30余年来,已是医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的易法银桃李满天下。
多年从事中医学教育,讲授《中医各家学说》《历代名医医案选析》等课程,易法银教授对历史上各位中医名家的成才之路了然于心,深感中医人才培养有内在的规律。他认为,中医是国粹,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失的古代自然科学。中医值得学,但怎样才能学好中医、中医人才应该怎么培养等问题值得深思。上世纪70年代的中医学生培养,是“基础学习+临床+理论提升”的三段式教学法,学生由带教老师率领,每学期都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下基层医院或卫生院进行临床训练。那时,一个班里有30多个学生,4名带教老师,师生吃住在一起,感情深厚,临床能力也得到锻炼,学术传承扎实。易教授回忆,他大学二年级放假回乡就能独立看病,用五苓散治好了一位反复水肿的病人,极大地提振了学好中医的信心。而古代医生多是10多岁就跟着老师,人格、学术、医德上都深受老师影响,传承下来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份浓厚的中医人文精神。在易法银看来,有文化内涵的传帮带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
而现代中医教育中,学科门类大增,但学生毕业后能立即看病的非常少。易法银教授反思现代中医教育的缺陷,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注意三点:一是边学边用,中医实践性强,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巩固中医理论;二是越早临床越好,大中医强调不分科,但是一个医生一生总会在某些病种治疗方面有专长,病种特长与实践分不开,只有边读书边临床才知道集中研读什么书籍;三是应该多跟名师学习,跟师三五个月便足够了,可以学到名医的临床特长,也才能集各家之长。
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作为中国第一部中医药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易法银教授认为,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应相结合。他长期担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主考官,目睹民间师承也培养了大量人才、奇才,而民间医生、民族医生由于没有科班文凭,常常被排斥在正常行医资格之外。因此他深感中医人才培养要“两条腿走路”,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并行发展。院校教育可以融合现代知识,促进中医的发展,让中医走向世界;而民间师承教育可以加强临床传承,使名医的宝贵经验及时得以承续并发扬光大。
让易法银欣喜的是,《中医药法》中提到,“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易教授说,这是政策和法律层面尊重传统中医人才培养规律的表现,是保障中医事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消息。
易教授长期研究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流派思想和湖湘医学,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作有《中医各家学说》《历代名医医案选析》《中医瘀血诊疗大全》《中医临床医学流派》《20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概要》《湖湘历代名中医传略》《湖南民间单验方精选》等。对湖湘医学文化的整理,他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著作《湖湘历代名中医传略》汇总介绍了68位古今湖南医家的生平、医著和学术经验,湖湘医学的脉络基本清晰呈现。该书已被收入《湖湘文库》中。
2009年,易法银教授主持了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湖南中医单验方及民间独特疗法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该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规模最大、最系统、最科学的一次单方验方整理研究,历时4年,共收集到单验方5万个,其中包含各地市捐献方500多个。201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的内科卷、外科卷、妇科卷、儿科卷、骨伤科卷等单行本。这是一项对湖湘民间医药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掘和整理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医学教育、行政工作之余,易法银教授一直坚持临床工作,长期在医院、诊所坐诊,最擅长的是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对甲亢、糖尿病、肥胖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他认为,现代人代谢性疾病高发,是因为生活好了,活动太少。以前吃不饱的时代有营养不良病,现代“营养不良”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吃得不均衡造成的。易教授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足2%,而60多年后的今天,发病率在城市人口中已上升到11.4%,在农村人口中也超过了8%,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得糖尿病。中医论治“消渴”(糖尿病)有独特的理论,将病程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个阶段。上消是早期阶段,病人表现为多饮,邪在肺胃,宜清热生津益气;中消发展到脾胃,病人多表现为消谷善饥,开始出现并发症,治疗应清热养阴;下消为晚期,病变在肾,病人多尿消瘦,多从肝肾阴虚论治。易教授坚持用辨证加分期的模式治疗糖尿病,许多患者和他是一二十年的朋友,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延缓了并发症的出现。
近年来,易法银教授一直主持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室工作,在湖湘医学保护挖掘和民间疗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遗余力,多方奔走。他勤于著述,每年至少完成20万字以上的著作任务。为了中医事业,他是一个闲不下来、停不下来的人。志同道合者为朋,四方患者为友,生活尽管忙碌,他却永远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