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构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永州路径”
发布时间:2016-10-14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近年来,永州市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7月6日,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国家生态市的战略目标。为推动永州走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市建设之路,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开展了深入调研,提交了建议案。

  

  树立高目标,明确发展导向

  

  永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应发挥优势、高点站位,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定位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准上。应树立超前长远的战略思维,加快编制《永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生态空间体系、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体系、完善高效的生态制度体系、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融汇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上。全国文明城市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应将国家生态市建设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通盘谋划、整体推进。

  

  体现于幸福城市的“获得感”上。坚持“以群众需求为起点、以群众受益为方向、以群众参与为特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开展创建活动。

  

  突出全覆盖,提升生态品质

  

  应依托生态优势,统筹推进“上山下乡、进城入园、水天一色”的生态建设,使永州的生态品质更加突出、生态魅力更加迷人,生态“红利”进一步释放。

  

  上山下乡,着力绘就“秀美山村”新画卷。“上山”,就是大力实施“青山工程”,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加快发展生态林业。“下乡”,就是把生态示范村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进城入园,着力构建“生态宜居型”新家园。“进城”,就是用生态理念指导城市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以山、水、城为主体,打造“潇湘绿城生态城市带”。“入园”,就是建设“两型”生态工业园区。以生态工业理论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为依托,着力建设经济高效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区。

  

  水天一色,着力增添“湘江源头品牌”新亮色。以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示范,通过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宁静工程”,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城市。

  

  营造大氛围,凝聚创建合力

  

  发动全民参与。一是坚持党政推动与发动全民参与有机统一。通过设立“永州生态日”等,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组织举办以“生态文明·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高端论坛,扩大永州生态文化影响力。三是扶持民间生态环保组织和协会发展。

  

  开展全程监督。借鉴宁波市做法,对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包括人大开展执法监督、政协实施民主监督、扩大多元社会监督等。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包括设立市、县两级生态建设专项基金等。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省政府完善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环境资源价格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研究建立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依法严厉查处。四是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体系,规划建设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

  

  聚力强推进,促进工作落实

  

  创新推进生态+产业工程。既要立足生态抓生态,又要跳出生态抓生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新型工业、生态+品牌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养生经济,加快构建永州绿色产业体系和生态品牌。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各县区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分区分类考核,建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差别化考核机制,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研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责制和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为干部任用考核增加生态“紧箍咒”。

  

  打造环境智慧监控体系。结合“智慧永州”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健全生态大数据基础。并在重点森林资源、主要河流、水源地、企业等地安装生态智慧监控设备,对生态环境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测。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