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领导干部要做讲道德有品行的表率
发布时间:2016-09-30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讲道德有品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追求

  

  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如此强调道德修养呢?因为它不仅是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它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国理政的起点和基础,儒家的国家治理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先要修身,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齐家;只有管好自己的家庭、家族,让自己的家庭、家族能够按照礼法运作,才能治国家平天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道德修养,最推崇的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修为,即“慎独”。“慎独”是一个人自己要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同时要自我约束,时时刻刻都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东汉杨震却金的故事就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儒家传统。杨震在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知遇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晚上也没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杨震的言行,就体现了真正的儒家君子对自身道德的要求,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要始终按照自己的道德操守来做事,要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和中国古代的道德楷模至今仍具有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是共产党人加强道德修养用之不竭的滋养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讲道德有品行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人生必修课

  

  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良好的人品做底子,是干不了大事的。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要栽跟头。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

  

  当前,我们党员队伍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出现了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问题。为什么在他们身上会出现问题?有人把原因归结到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不可否认,当前的制度确实存在一些漏洞,但这个制度漏洞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制度漏洞下,有的人犯了错误,而大多数人却没犯错误。这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多数没犯错误的人心中有杆尺,不管有没有人监督,都知道有的事不能做,这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所以说,一些领导干部出了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出了问题。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就在所难免了。

  

  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单纯是领导干部个人的事,还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始终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号召全体党员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希望全体党员能把这面旗帜传递下去,为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领导干部提升道德修养的要求与方法

  

  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体来说,就是要有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有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仰。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做“四有”干部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要经常反躬自省。一是要慎独。一般来说,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大家的言行都会差不多。因此,更关键的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做得好。二是要慎微。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落马的领导干部大多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逐步走到腐化堕落境地的。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确是对领导干部的金玉良言。三是要慎交。慎交就是指要慎交朋友,尤其是商人朋友。当然,慎交商人朋友并不是说一定不能和商人有往来。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亲商、富商、安商;另一方面,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

  

  要有自觉接受监督的胸怀。尽管领导干部接受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视“监督”为麻烦的错误认识依然存在。有的抱着“举大事不谋于众”的盲目自信,对群众意见不屑一顾;有的把上级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不信任,把同级的监督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把下级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不尊重;有的误认为“提意见就是唱反调”,以“维护团结”的名义压制批评监督;更有甚者,对批评监督搞打击报复……其结果,没有批评的团结、缺少监督的和气,只会让问题越攒越多、越积越厚。可以说,不愿意接受监督,本身就是不严不实的突出表现,需要深入整改、大力纠偏。其实,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人监督,是个好事;没人监督,容易出事。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自觉接受监督看作一种政治智慧、当作一种关心爱护、变成一种自觉行动,真心诚意听取和接受各方的意见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彰显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修养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所以,领导干部真正能容忍批评声音,才是真正的胸襟;能自觉接受监督,才是真正的自信;能做到从谏如流,才是真正的智慧。每一位领导干部一定要敞开心扉,襟怀坦白,有闻过则喜的雅量,有见贤思齐的精神,有择善而从的品格,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