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叶嘉莹:叶落归根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1-05-15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李风玲


  在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诗词女神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叶嘉莹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其祖宅的大门上有黑底金字的横匾:进士第。在叶嘉莹的记忆里,这座宁静的庭院由内而外蕴含着一种中国诗词的美好意境:“家里永远很安静,可以听得见蝉鸣和蟋蟀叫,还有人的读书声……”


  尽管生在书香之家,却生逢乱世。从军阀混战,到“七七事变”,叶嘉莹自小便看多了尘世的苦难,15岁时即写成《咏莲》一首:“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同年,她的母亲病逝。这是她第一次经历死生的打击。“自母弃养去,忽忽春秋易。出户如有遗,入户如有觅。”叶嘉莹在《咏怀》中写道。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1948年11月,她随先生赵钟荪到了台湾。1949年,赵钟荪因为“白色恐怖”被捕入狱,直到1952年才出狱。三年时间里,叶嘉莹一个人带着孩子独立支撑,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岁月。经历过忧患,叶嘉莹对于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她从诗里读出了人生,读出了家国,读出了盛衰成败。


  台湾作家白先勇是叶嘉莹的学生,他说,是叶先生引导他进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她一口北京话,纯正而富有教养,念诗的声音很迷人……我觉得她本人简直是把那种盛唐的精神带到课堂上来了……”在台大,叶嘉莹总是身着旗袍,气韵优雅,举动风华。她意暖而神寒的气质,令一众师生倾倒。


  1966年,叶嘉莹前往哈佛大学,和海陶玮先生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但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台湾,她一直都没有离开诗词和教坛。在台大讲课时,课堂向来是场场爆满,连窗台上都挤满了听课的学生。在海外讲课,她亦是一气呵成,三个小时不坐下来也不喝水,出口成章,令人向往。


  1976年,叶嘉莹的长女和女婿出了车祸,两个人双双罹难。这于叶嘉莹简直是晴天霹雳:“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谁知百劫馀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巨大的打击让叶嘉莹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一定要从我的小家里跳出来。我要回国,我要把我的余年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背井离乡四十多年,她下决心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奉献给诗词教学。她回到了中国,定居南开,专讲中国古诗词。


  在南开大学,每当有叶先生的课,大家都会闻风而至。几百人的教室,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都挤满了人。白天的课排满了,但学生的热情不减,学校只好把课排到晚上。正是“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如今,已近期颐的叶嘉莹,依旧神采奕奕地活跃在教坛之上。她不愧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