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书生气
发布时间:2021-04-1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程应峰



  说某某“书生气”的时候,说的人也许不是出于恶意,但话里话外分明透着不置可否的味道。究其缘由,只因有着浓厚“书生气”的人,为人处世大都太过直率,太过刚强,太过激烈。


  读书人匮乏的年代,人们非常珍惜读书之人,并因此看重书卷气、墨香味。因为稀缺的读书人对于个人、集体或者社会,是有用的人才。这时,“书生气”是难能可贵的褒奖。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中,读书少、“书生气”相应较淡的人,倘若在一定范围里占多数,就会看轻读书人,厌恶“书生气”。当然,他们对于读书人的不满,表面上会借助比较“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读书人不会来事、清高、孤傲、“十个文人九个骚”等等。他们也会引经据典,说得有板有眼。


  有“书生气”的人,如果不完全放弃“书生气”,自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最后被复杂的“社会”排挤。诗仙李白就极具“书生气”,既有“长风破浪会有时”之豪情,又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沮丧。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性格上充满矛盾和冲突。可以说李白是有强烈个性追求的人,成也“书生气”,败也“书生气”,“书生气”在李白的人生色彩中占了很大份量,左右了他的人生命运。


  现实生活中,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即便是执法者,也难免向权势、金钱、人情屈服低头,让人痛切地感到真理、正义、公平如“书生气”一般,是多么无奈而无助。为数不少获得顿悟的“成熟”者,在迁就权势、出卖原则的同时,较快地被世俗认同。一些在现实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的人,强迫自己学会放弃、磨圆棱角、变得庸庸碌碌后,赢得了各种幸运的时机。只有极少数执抱“书生气”的人能寂寞守望,被人当成“傻瓜”或“书呆子”,在他们与现实的磨合中,真理的价值、理性的力量、教育的成果,是多么不幸地被现实和历史的惯性冲减和阻遏。


  悲剧的意味在于,诸如淘汰考核不称职的模式,恰恰是书生们常常呼唤的,却让某些人对付“书生气”来得多么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而那些真正不称职者却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名利双收。


  “书生气”是理想社会一种有益的价值取向,没有理由成为描述人的气质的贬义词。对“书生气”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尺度。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