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楼田,让我想起威尼斯。
楼田在木桩上垒土造田,威尼斯在木桩上立基建城。它们的前世今缘都是海,用万年木桩打进水底,托起一片沧海桑田。
在去楼田的路上,我心生怪意,想刨开田底,挖出古人埋的万年木桩看看。
但我是一位朝圣者,不是土木工程师,我是来寻找和朝拜产生千年思想家的圣物的。
祖墓:哲人的基因
楼田,既是濂溪先生的衣胞之地,又是其父的归葬之地。早几年文物部门及周家后裔在重修祖墓时,取道州、衡阳、九江三地之圣土同修,足以表达对土地和濂溪先生的崇敬。
我放轻脚步,心存敬仰,在其父的墓前深深三鞠躬。
一鞠躬,感谢时代造化。
周敦颐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这时是宋朝开国第五十七年,也是澶渊之盟缔结后的第十三年,宋朝正蒸蒸日上,廓清黑暗。宋太祖开国五十多年,历三代国君,时局趋于稳定,朝野富庶而俭约,国家开放而知礼,读书之风举国盛行。
周敦颐的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民读书时代。北宋王朝一方面总结历史教训,将军人政治推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推行以文治国方针,大量起用文人。不仅将文人士子引向攻经读史,还加大开科取士力度,为国家招揽人才。这种强大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生态,为周敦颐的横空出世提供了良好土壤。楼田诞生一代硕儒,要感谢那个时代!
二鞠躬,感谢家教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周敦颐出生在一个好时代,更落户于一个好家庭。祖父性喜恬安,躬耕不仕;父亲发愤读书,志于进士;母亲知书达理,处事周全。这一切,让周敦颐自幼养成了明敏笃厚的气质,成人后处理政事仁恕精严,都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就连人生最后环节退隐自然,辞官养老,也与其父如出一辙,惊人雷同。
三鞠躬,感谢少年勤学。
周敦颐是一个早慧的神童。天禧五年(1021)重阳节,秋高气爽,辞官闲赋的周辅成同族人移凳庭前,逸情聊天,村前田洞中的五个小山峦引起大家兴趣,商议着各取一名。闲议良久,不得其名。这时,坐在一旁侧听的小敦颐,看到大人们面带难色,竟脱口而出:这五个山堆不就像五颗星星。那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水星,北边的叫金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就叫“五星堆”。大人们一听诧异,豁然开朗,采纳了小敦颐的建议,将这五个小山峦正式命名为“五星堆”,并成为楼田村一景,至今犹存遗迹。
由此看出,幼年周敦颐心性宁静,聪颖好学,才能说出惊人之语。
圣泉:灵魂的涤荡
从祖墓前行200米便是圣脉泉,这是一股泉,也是一口井。像所有小孩都亲水一样,濂溪先生“濯缨而乐之”,留下了钓游、濯足、嬉戏玩耍的身影。
我踏着古人的足迹而来。朱嘉的老师李侗来了,在泉水上方悬崖刻上“濂溪”二字;明代知州方进来了,在井口石壁上留下“圣脉”镌刻;黄庭坚、杨万里来了,陆游、朱熹来了,何绍基来了。在圣脉泉口,何绍基端坐其旁,久久凝思,写下《濂水寻源》:清波洗尘雾,兹泉实神湫。逝者已如此,来者知何由?森立忽千嶂,阻积势迭稠。天工不藏拙,地灵不知幽。到底尚如许,其下安可求?谁知万山底,气与乾坤浮。灵脉遂坌涌,浩瀚不可收。下道百川水,上通洙泗流。
自然之泉,已是思想之泉;濂水之源,已成理学之源。圣脉之水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亲临圣泉,我闭眼合掌,默念敬仰,蹲身凝视,掬手捧喝,丝丝甘甜从口入,一线灵光自头贯,顿感多了许多精神和爽气。
道山:道学的启蒙
楼田村后环绕石山,山势从西向东,逐步隆起,最高处约30米,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间一条匍匐徐动的无足长虫,古称之为豸岭。
周敦颐尊为道学开山之后,改称道山。
沿着石级往上走,半山之下,便见一个大溶洞,原名楼田岩,后改为道岩。岩口不大,约四平方米,岩洞里面却很大,分上下三洞,上洞叫“天上仙宫”,中洞叫“人间皇宫”,下洞叫“海底龙宫”。天上龙宫之上,便是道山山顶。顶上有一处古人石砌的聚居之所,里面有一口古井,大旱不涸,久雨不溢,清澈透莹,人称“瑶池仙井”。
田野小村有如此美景,是村之福地,更是村中人孩提年代的好去处。
小敦颐与同伴在道山钻溶洞,攀山顶,饮甘泉,玩够后常常一个人凝视发呆。大地之心流出的涓涓之水、万年溶洞自然造化的奇异景观、道山顶上云卷云舒的无穷变幻,让他想起古书中那些似懂非懂的东西。
日月星辰,天地合一,水润万物,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幼小的脑袋思接千载,心向浩宇,求解大人们都无法回答的疑问。他思索天、地、人,悟道、悟理、悟法。五岁能辨五行,十二岁立志求道。对一个从未离开过道州的山村少年,这就是儒学的开蒙,道山的启迪。
濂溪:文化的流淌
永州的山水造化文人,永州的文人造就山水。
永州有一个“千年文化溪现象”,为中华文化带来三道风景。元结造字结庐命名“浯溪”,柳宗元悲愤孤独命名“愚溪”,周敦颐用家乡之水“濂溪”命名自己。永州的文人是水做的,永州的文化是水做的;永州的水是文人的水,永州的水是文化做的。
永州的水和文化注定要流向远方,“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站在道山之顶,濂溪就在脚下,湘水就在远山。
《汉语大词典》中:“濂,浅水。”濂溪就是圣脉泉那股清澈细流,是楼田人祖祖辈辈的生命之泉、生产之泉。在村口流入营水河,随着濂溪先生的名愈来愈大,营水河也改称濂溪河。
濂溪河到道县县城入潇水,潇水在零陵郡城会合湘水成湘江,湘江入八百里洞庭,进滚滚长江,东入大海。涓涓细流一路汇集终成大河归入大海。
濂溪理学在楼田修濂溪祠,到零陵建蘋州书院,过衡阳筑石鼓书院,驻长沙兴岳麓书院。道学、理学、儒学,理学之渊源远流长成就湖湘文化远播华夏。
一千年前,一位哲人从楼田出发。沿潇水、湘江而下,进洞庭过长江到黄河。从此这条河变成了文化的河流,这条路变成了文明的大道。
拜祖墓,品圣泉,登道山,赏濂溪,我不正是找到了楼田地下深埋着的万年古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