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造血式扶贫,湖南正发力
发布时间:2018-07-07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
分享

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报头1.jpg 


 3个月,辗转多地,省政协调研组梳理产业扶贫亮点经验





  □ 文/图  湘声报记者 罗艳芳


  2018年3月至6月,省政协“更好推进我省产业扶贫”调研组以集中调研和小分队调研相结合,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等方式,对邵阳、永州、怀化、张家界、湘西、娄底等地的产业扶贫情况,进行深入走访。


  如何让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调研的路途中,委员们边思考边梳理。在立足资源打造扶贫产业、发挥能人带动效应等方面,湖南智慧正发力。


  因地制宜

  扶贫靶心更准


  作为旅游大市,张家界的旅游发展史就是张家界的旅游扶贫史。全市有19家A级景区,300多个旅游景点。2017年,全市各景区点接待游客7335.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3.78亿元。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占了不少份额,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30家,接待游客达870万人次,营业收入9.8亿元。


  2017年,张家界的旅游线路上已有13个中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今年预计又将有8个脱贫。


  而邵阳则把油茶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关键一招”。2017年,全市脱贫人口21万人,完成省定任务的106%,其中油茶产业脱贫人口约占1/5,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关键效益”。


  为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邵阳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领导小组,把油茶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市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


  目前,邵阳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产业,目前带动8万人脱贫;隆回县“小油茶大产业、小油茶大市场、小油茶大银行、小油茶大作为”的理念深入人心,近三年每年完成油茶新造3万亩以上;绥宁县统筹涉农资金支持油茶产业扶贫,政府对农民油茶造林免费提供苗木,并补助1200元/亩,力度居全省之首。


  在产业扶贫上,湖南各市州因地制宜,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地方模式,比如张家界的旅游扶贫、邵阳的油茶产业、怀化的“一县一特”产业布局、永州市“主业突出、区域联动”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等,都立足自身优势,形成特色。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办公厅巡视员汤浊在调研中提出,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核心动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优贫困村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能人效应

  扶贫底气更足


  6月底,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的桃子已经成熟。而漫山遍野的桃树只是该村的产业之一,村民根据海拔高低,还种上了猕猴桃、水蜜桃、奈李、枇杷等果树,荒山开发率达到100%。


  “虽然资源匮乏,但是我们实现了农业附加值的最大化,把种养产业变成了口袋里的钱。”油溪桥村支书彭育晚不无骄傲地介绍,油溪桥村已实现“一村多品”“一户多业”。


  10年前的油溪桥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村级集体负债4.5万元,被列为省级特困村。


  村支书彭育晚带领干部群众挖掘本地资源,发展稻田养鱼、甲鱼养殖等高效农业,整治村容村貌,创办漂流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使该村2017年实现村集体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从一个“嫁女莫嫁油溪桥”的落后村,蜕变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的脱贫先进村,油溪桥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探索的样本。


  像油溪桥村这样,依靠能人带动发展的还有慈利县苗市镇的茶林河村,被称为“徐大胆”的村支书徐晓龙,正带领村民走在致富路上。


  茶林河村每家每户都种有橘树,过去产量少、品质差、售价低。担任村支书后,徐晓龙认为对柑橘进行品改,提高农民收入是最现实的脱贫之路。2016年,嫁接后的丑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如今,过半村民都开始种植丑橘,丑橘成了致富果。


  为了加强经营和管理,村里先后成立茶林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慈利县茶林河丑橘协会、茶林河中意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在茶林河等村的带动下,目前慈利县种植丑橘6000多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613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好的产业,离不开好的带头人,能人带着贫困户起跑致富,贫困村脱贫底气就更足。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宗委主任黄献民认为,依托龙头企业和致富能人,将扶贫产业做出规模、做出市场,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省政协常委、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省委副主委刘春生建议,在贫困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带头人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探索和提升产业技术。


  抱团发展

  扶贫动力更大


  每到猕猴桃成熟的季节,永顺县高坪乡高坪村的公路两边随处可见卖猕猴桃的村民。在湘西,高坪村的猕猴桃名声在外,每到收获季节,湘西和周边地区的游客就慕名前来采摘或购买,“无公害种植”的招牌让猕猴桃供不应求。


  借着产业扶贫的东风,高坪村打造万亩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将其逐步发展成为集生态种植、黑猪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全村所有农户产业全覆盖。目前,全村有猕猴桃3000多亩,烤烟1000多亩,黄桃500多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仅农业一项就达到了近2万元。


  让省政协调研组成员眼前一亮的是,高坪村的建档立卡户以人均2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修建100吨冷藏库8个,收益按“811”(贫困户80%,合作社、村集体各10%)比例分红。


  “依靠龙头企业,加大特色种植基地的覆盖力度,争取覆盖全县所有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村的农民。”省政协委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主席刘昌刚说。


  村民的收入和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贫困户的收益有了保障,这种利益抱团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


  怀化市会同县委托宝田茶业有限公司,帮扶1427户4962名贫困人口建设2000亩标准茶园基地,茶园收益按7:1:1:1比例分配,即70%归贫困农户所有,10%归16个村集体所有,10%归专业合作社所有,10%用于购买公司开发管理、技术服务和产品营销等公共服务,正常受益后,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受益村集体经济年均可增收5万元以上。


  在新晃县晃州镇大洞坪村的现代蔬菜文化产业园,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蔬菜产业化、农业科普化的思路打造万亩蔬菜基地。产业园建设期为4年,2016年11月启动建设,建成后解决了5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300人;蔬菜基地可解决80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4000人,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


  怀化市鹤城区黄岩旅游度假区,采取“公司+农户”股份制,引导村民以资源、资金入股旅游产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大坪村、白马村全体村民以资金、资源入股的方式筹资800余万元,组建黄岩旅游开发公司,建成“怀化大峡谷”“千亩石林花海”2个景区,实现贫困户年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万元以上。


  省政协委员、湖南奇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奇志认为,产业扶贫不仅要从源头做好产业规划,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还要创新探索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做大做强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确保脱贫不返贫。


桑植白茶 罗艳芳摄2.jpg

  张家界万宝山茶叶有限公司与桑植县260多户农户签约,种植了1800亩优质茶叶,图为农户正在翻晒茶叶。




  “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显成效


 产业帮扶实现350万贫困人口全覆盖

新田.jpg在新田县珍野菜开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正在制作笋丝,该合作社加工龙源笋丝、绞股蓝茶等富硒农产品,畅销广东、上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产业扶贫列为脱贫攻坚“七大行动”之首,强化了政策支撑和顶层设计,推动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其中,“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精准扶贫路子,成效显著。


  2014年至2017年,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带动8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各县市区实施到县的产业扶贫项目,带动14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引导13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主发展种养产业。全省350万有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顶层设计,为产业扶贫提供指南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我省建立了省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18个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产业扶贫制度设计和统筹协调。


  2015年,省农委会同省扶贫办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确定了51个贫困县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扶持环节、支持重点。今年又组织力量草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


  2016年,省农委会同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9个部门,联合编印了《湖南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对产业精准扶贫做出了系统性的安排。


  按照“一县一特”的思路,指导贫困地区选准选优特色产业,指导有发展生产脱贫任务的县市区(管理区、农场)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编制了县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确定了扶贫产业、扶持关键环节、支持重点内容等。


  此外,还组织编制了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十大经济作物绿色精细发展方案、粮油产业扶贫发展方案等实施方案。


  资金投入,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省脱贫攻坚投入不断增加,仅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投入,已由2014年的24.7亿元增加到2018年85亿元以上。


  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了以省为主整合资金的“引水”机制,以县为主使用资金的“放水”平台,通过“联渠引水”到县,化“零钱”为“整钱”,有效激活了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2016年至2017年,51个贫困县共统筹整合资金290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其中大部分整合资金用于扶贫产业发展。


  实现贫困农户大幅度增收,必须充分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特色产业贷款的优惠政策,打好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资本的组合拳,放大资本效应。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进行金融扶贫试点,与省农信社联合推出了“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的“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截止2017年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小额贷款180余亿元。


  龙头带动,为产业扶贫提供载体


  近年来,我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开产业扶贫。


  依托“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扶持力度,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强化与贫困人口增收对接。


  截至2018年3月,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73008家,成员334.2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4.1%。经农业部门认定并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系统的有32285户,其中贫困县12053户;贫困地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2家,其中国家级5家。4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扶贫基地617万亩,连接贫困村6000多个,覆盖了83万贫困农户。


  此外,还通过项目扶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搭建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的平台。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