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省政协委员罗爱静:医联体有点“虚胖”
发布时间:2018-01-23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罗爱静.jpg



  “非常希望有好的医生能够到基层医院来坐诊。”近几年,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书记罗爱静在基层医院调研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罗爱静很想帮助,但只能无奈地表示,自己医院就诊量太大,很多情况下也难以派出医生。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突破,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通过有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层群众“优质”“方便”“便宜”等医疗需求。但罗爱静发现,现实状况不尽理想。据了解,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已建立多种形式医联体577个。


  在罗爱静看来,目前医联体虽然多,各地模式各异,但总体来说呈现“虚胖”状况。“有些紧密型的医联体,三甲医院医生能够到基层医院坐诊半年或一年多,病人也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医院;但大部分则是松散型医联体,以讲座培训或周末巡疗为主,效果不是特别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罗爱静通过调研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理不顺、下不去、接不住、联不通”。


  “理不顺主要是目前医联体缺乏严谨的医疗管理制度,以及院际通畅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为有效保障。”罗爱静说,“同时,医保的支持和支撑不够,现在很多地方医联体开展困难,主要原因就是医保的结算政策支持不够。比如三级医院在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联合病房和专家门诊,其医保定额如何结算、两家医院如何合理地分配等,都会影响到医联体开展的积极性和分级诊疗的可持续性。”


  另外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由于许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缺乏,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向下转诊的需求。


  “信息的不畅通也严重阻碍了医联体取得较好的效果。”罗爱静说,有些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患者上下转诊时,就诊信息和记录不能相互调阅,检查检验结果互不相认,造成患者医疗成本增加,影响了分级诊疗的推行。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罗爱静建议,应完善顶层设计,让医联体真正“联住心”,从法律层面明确医联体的法律定位,明确医联体内部和外部责任、权利义务,避免传统的通过行政手段“拉郎配”。


  此外,推进以病种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公立医院依靠“做大蛋糕”的运行模式,将部分病种在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支付标准进行区分,促使三级医院多诊治疑难杂症病人。


  “应在远程医疗方面发力,让医生和病人少跑,让信息跑起来。” 罗爱静表示,还应健全远程会诊、二次诊疗建议咨询和双向转诊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疾病诊疗资料数字信息化等。


  罗爱静希望医联体的建设真正能够逐步引导患者初诊在社区、康复在社区,常见病、小病到二级医院,大病和疑难复杂等急性病进三级医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