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从这里打开长沙史册   长沙博物馆十年磨一剑  
发布时间:2017-05-19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这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展览。”徜徉于“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展厅,68岁的“老长沙”梁小进无限感慨。作为长沙地方史志专家,他对此已期待了数年。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第一个反映长沙地区历史文化的通史展览——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在长沙博物馆开展。

  1986年从武汉大学考古系毕业进入刚刚建成的长沙市博物馆,已在文博界耕耘逾30年的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立华,如今有一种圆梦的感觉——圆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更是30年来长沙文博人的梦。

  “全馆上下都憋着一口气,要做出一个精品陈列。”开展之际,王立华有些忐忑,他期待长沙百姓喜欢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因为它而爱上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

3月7日,长沙博物馆新馆,工作人员在认真布展陶器文物。

象纹大铜铙

长沙窑“君生我未生”瓷壶


  镇馆之宝终于出库

  4个展厅,面积5000余平方米,展出藏品1250余件(套)。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分为“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和 “中流击水——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两大篇章,讲述长沙自20万年前出现人类足迹,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程,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第一次展出。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最精美彩陶之一的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被称为“中国铙王”的商代象纹大铜铙、晶莹剔透的西汉透雕龙凤纹玉环、长沙王金印……长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们首次集体亮相,梁小进告诉湘声报记者“有的连我都是第一次看到”。

  “你们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在哪里展出?”过去每当面对这样的提问,王立华心中尴尬不已,却不得不据实以告:“我们的镇馆之宝在库房里。”

  位于长沙市中心清水塘的长沙博物馆旧馆,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所在地。作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院落宽阔,环境宜人,但展馆面积只有1000余平方米,也不能新建场馆,无法承担基本陈列重任,只能每年做一些特展,馆藏5万余件文物“藏在深闺无人识”。

  “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载体。”王立华遗憾地说,由于欠缺基本陈列,长沙市博物馆错过了数次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机会。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很对不起这些宝贝,怠慢了他们。”长沙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历松1996年进馆,正好比王立华晚十年。漫步一间间展厅中,他的感觉十分微妙,仿佛看到自己的十年青春,如白驹过隙般一晃而过。

  “十年磨一剑”并非虚言。2006年,长沙市决定建设两馆一厅(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长沙市博物馆随即启动了长沙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前期工作。

  此时李历松正担任展览部主任,十年来他的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这个展览进行,“不敢出去进修,甚至不敢连续休假,怕随时要开会”。

  做通史展览还是精品展览?这是长沙历史文物陈列策划组面对的第一道选择题。通史展览,顾名思义展示某一地区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全部历史脉络,精品展览则是选取文化辉煌时期或者馆藏丰富的亮点展出。

  长沙博物馆的青铜器、楚汉文物和长沙窑馆藏十分丰富,曾有不少人建议,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围绕这几个主题打造精品展厅,而通史展览容易费力不讨好。

  但王立华心中一直有个信念——长沙博物馆要做一场能完整反映长沙地区历史文化的展览,以此告诉年轻人,这座城市有着数千年连绵不绝的历史文脉。

3月2日,长沙博物馆新馆,工作人员在对文物进行修复。


  力求每个人都看得懂

  3月10日,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工作人员在布展青铜器,在文物摆放安全性和灯光观赏舒适性上很“较真”。

  在迁入新馆之前,长沙博物馆每年的观展人次不到50万,去年则达到120万。王立华预计基本陈列开展之后,观展规模还将增加。博物馆基本陈列完成之后,数年内一般不会有大幅调整,这意味着至少有上千万人次将观看这个展览。

  “这个陈列将会是很多长沙人对于城市历史的第一认知,提起某一段历史,他们很可能会以这里为蓝本,会说‘长沙博物馆是这么写的’。”王立华说,博物馆全体人员因此感到重责在肩,如履薄冰。

  几百块印有说明文字的展板,一块块打在投影上集体讨论,从用词,到语句、标点都逐条斟酌,展板不知重做了多少块,力求不出差错。在开展前两天,有些文物说明牌仍在微调。

  李历松告诉湘声报记者,整个陈列的展词是按照初中历史课本的水平来设置,“基本上让每个人都看得懂”。

  自2008年进入市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董远成就一直为长沙历史文化陈列而埋首文物和文案中,“我们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才能为观众讲好故事”。

  董远成主要负责的楚汉时期是长沙古代文明最灿烂的阶段,文物数量在馆藏中占有重要比例。他光清理库房就花了四五年时间,边清理边研究边琢磨。

  每一个研究结论、每一个名称都要经过严格论证,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磨练。展览第二部分定名为“青铜之乡”,最初有人提出异议,但博物馆方最后坚持了己见,“长沙出土了这么多、这么精美的青铜器,‘青铜之乡’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中流击水”近代展厅里的一组“洋务先驱”群雕,展现了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曾纪泽、丁取忠等5位晚清洋务派大臣传统而精干的形象,作为左宗棠后人的梁小进对此评价“感觉很像”。

  在一些描述中,曾国藩至今仍属于反面形象,为这组人物做雕像曾一度有所疑虑,但王立华和同事们认为,除去他们的历史局限性,这些洋务先驱在晚清发挥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如果湖南不做,还会有什么地方做?”


  珍贵文物的挖掘往事

3月20日,工作人员运用仪器对展柜里文物照射灯光进行调试。

5月2日,在长沙宋代木水渠实物展示区,工作人员用仪器对文物展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测。

  南托大塘遗址、宁乡炭河里遗址、走马楼三国吴简、望城坡“渔阳”王后墓、望城风篷岭一号墓、铜官窑遗址、坡子街南宋大型木构建筑遗址、望城蚂蚁山一号明代墓……长沙几十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几乎都能在此次陈列中觅得踪影。

  走进“青铜之乡”展厅,高103厘米、重达221.5公斤的商代象纹大铜铙幽然立在一片蜿蜒起伏的山脉下,背景还原了它的出土地——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

  1983年,一位农民在山顶干农活时挖到了这件宝贝,随后通知了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开展前几天,王立华邀请当年工作队的老先生们来看展,不少人指着背景墙激动地说,“我们去的那座山就是这样的!”

  巧合的是,象纹大铜铙与如今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四羊方尊,出土地只相隔200米。李历松想象,如果有一天能把四羊方尊“请”回来展出,让它和象纹大铜铙来个兄弟重逢,那将是非常美妙的画面。

  看着这些充满魅力的青铜器,王立华常常想起自己1992年带队到望城高砂脊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情景。这是长沙近些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由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收了后期的发掘工作,相关出土文物没能在本次陈列中展出,令王立华有些遗憾。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首如今被许多文学作品广为引用的情诗,便是来源于长沙窑展厅里一只黄褐色执壶。

  长沙窑瓷器有着丰富的装饰文字,包括离愁别绪、世态炎凉、伦理道德、男女情爱等等,被视为珍贵的民间文学。李历松感慨,“从来没有哪一种瓷器像长沙窑一样能够给我们这样丰富的信息,它是观察唐代晚期社会的一面镜子。”

  展厅中一件青釉褐斑双系瓷壶,因器型大于一般长沙窑瓷壶,被戏称为“壶王”。博物馆员工都知道,这是馆长当年亲自在现场指挥挖掘出来的。

  1987年,长沙市韭菜园附近的东区(现为芙蓉区)人民政府新建办公楼,工人们在打地基时挖出3口水井,里面有一些瓶瓶罐罐。接到电话后,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派王立华前去勘察现场。他一眼看出这些都是长沙窑,组织工人们小心发掘,出土的一系列长沙窑瓷器中,就有这件“壶王”。

  作为国内目前收藏长沙窑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长沙博物馆从数千件馆藏品中精选出一百余件,其中5件来自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中提到的“黑石号”沉船。

  公元9世纪从非洲出发到中国,却在回程中沉没的“黑石号”商船,不仅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见证了长沙窑作为唐代“外销第一窑”的地位,因为船上发现了6.7万多件文物,其中长沙窑瓷器约5.6万件。

  长沙窑当年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瓷器上绘有阿拉伯文字和纹饰、胡人造型,李历松对此十分钦佩,“这是最早的出口定制,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对今天中国制造走出去仍然有启示”。

  博物馆“不刻板,很时尚”

  作为观展的起点,“湘江北去”序厅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蓝色星空,手伸到星光下,手背上映出“长沙”二字。这个创意来源于“天上长沙星,地上长沙人”的传说。

  长沙因“长沙星”而又称星城,因此展标最初命名为“星城追问”,充满楚文化的神秘浪漫色彩。经过广泛征集和讨论,博物馆最后定下“湘江北去”“中流击水”两个展标,上上下下都十分满意。

  “这两个标题互相结合,具有唯一性,只有长沙能用,别的城市无法复制。”王立华说,长沙博物馆西滨湘江、北临浏阳河,与展标形成了天然呼应。

  “中流击水”序厅是王立华最喜欢的创意之一,上百条钢柱呈现出放射状的浪花感,达到了他提出的“做出巨浪打在湘江礁石上飞溅的感觉”。

  近代篇陈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三组风格各异的人物群雕:洋务先驱、华兴聚会、建党群英,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物特性。博物馆邀请以谭建明为代表的一批年轻湖南本土雕塑家,给予他们高度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他们创新表达,要求作品“达到馆藏水准”。

  “华兴聚会”展现的是华兴会成立当晚的情形,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呈现出一种打破传统的革命者形象,尤其人物服装以特殊手法雕成,仿佛千疮百孔,象征着他们为革命付出的各种惨痛代价。

  看到以多媒体展现的长沙文夕大火和四次长沙会战情景,梁小进形容“这是一个放下了阶级斗争思维的展览”。李历松对此表示,四次长沙会战不仅是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更是长沙人民的英勇抗敌,“在长沙抗战博物馆建成以前,我们应该把这部分历史担当起来”。

  囿于场地限制,关于长沙历史文化陈列的很多想法没有实现。李历松对此抱有遗憾,比如馆藏有长沙古城墙砖和粤汉铁路火车头、铁轨,“如果能各复原出一段在展厅,这些历史将非常生动”。

  参观了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李历松依然偏爱属于长沙的这座博物馆,“长沙博物馆的特点十分鲜明,不逊于许多优秀博物馆”。

  王立华感慨,当今的展览已经是一门综合艺术。为了以“物”带史讲好长沙故事,长沙历史文化陈列综合运用了场景复原、雕塑、多媒体、动画视频、虚拟现实装置等现代技术80余处,并为青少年设置了触摸体验和互动专区。

  “给长沙人民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展览,是真正的文化惠民。”王立华表示,非常欢迎长沙市的中小学生到博物馆来上历史课,“让孩子们通过文物来触摸历史”。

  由于长沙历史文物陈列开幕式定在5月18日下午,仪式结束就到了常规闭馆时间,王立华担心观众不过瘾,提出了当日晚上继续开放,“做一个博物馆之夜吧!请专业团队演奏商代大铙古乐、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看展览,大家一起庆祝国际博物馆日。”

  这个想法,令李历松感到很兴奋,“什么叫有品格的城市?晚上听一场古乐,看一场电影,欣赏一场精彩展览,这就是有品格的城市。我们要让大家看到,博物馆一点都不刻板,而是很时尚。”


(除文物图片外,其余图片均由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摄)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