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进三沙”慰问演出即将在三沙市成立5周年之际上演
◆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
“他的心意我能解……哎呀,羞人答答口难开……”(湘剧《拜月记》);
“先吃瓜子我们后吃槟榔。相思情郎得溜子情郎……”(花鼓戏 《瓜子红》);
“两廊厢几尊罗汉,一个他将眼儿瞧着我哟,一个他将手儿招着我……”(汉剧 《思凡》);
“池塘水倒映着那淡淡的天光,也将世情勘得破……”(祁剧 《梦蝶》)。
这几首湖南戏曲中的经典名段,曾无数次登上舞台,被千万人演绎出不同风采。
湖湘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百花盛开,共有19个剧种留存于三湘四水,已传唱了数百年。今天,这些名曲名段,将漂洋过海来到海南省三沙市,在祖国最南端的这片土地上唱响。
为了加强湘琼两省的文化交流,促进湖湘文化走出去,在海南省三沙市成立5周年之际,湖南省政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联,将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和演职人员于5月中旬赴三沙慰问驻守部队和干部群众。活动包含图书捐赠、植树、现场书法创作、文艺演出、调研考察五项内容。
文艺演出共有7个节目,其中,5个戏曲类节目占了“大头”,而戏曲节目中尤其让人期待的“重头戏”便是《湖湘戏曲名段联唱》。
将登台演出以上四首名段的是湖南戏曲界响当当的 “四朵金花”——王阳娟、邢险峰、彭玲、肖笑波。
她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唱演俱佳;她们,或是梅花奖得主或是文华奖得主,艺冠群芳;她们,都是湖南省政协委员,多年来为传承发展湖湘戏曲文化不遗余力……这次,她们将为三沙的官兵、群众们展现湖南湘剧、花鼓戏、汉剧、祁剧的顶尖乃至最高水平。
王阳娟
对演员精气神的一种锻炼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则是专业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政府奖,常常有人会讨论哪一奖项的含金量更高。省政协常委、国家一级演员王阳娟却是一位双料奖得主。
当她得知湘剧《拜月记》有机会登陆三沙,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项任务,“为了带着湘剧走出去,更是为了向保卫祖国、无休无假的官兵们传递我们的敬意。”
在王阳娟看来,传统艺术正在进入一个复兴的时期,越来越被接受,越来越受到尊重。抓住机会把湖南本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湘戏推出去,是文艺界政协委员的分内之事。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去慰问部队,我们的队伍也要拿出部队的优良作风和担当精神来。”王阳娟说,“三沙行,也是对演员精气神的一种锻炼。”
王阳娟充满期待,“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当地士兵和群众的精神,让戏曲更贴近他们,贴近生活,相信会给我们未来的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
邢险峰
把最好的湘情湘韵带到三沙
“因为有了这些驻守边疆的将士,才有我们今天和平安稳的生活。现在,我最希望的就是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好的状态,把湘情湘韵带到三沙。”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获得者邢险峰动情地说。
邢险峰挑选的曲目是一首花鼓丝弦小调《瓜子红》,表现的是湘妹子的开朗热情和嗑瓜子吃槟榔的欢快情景。邢险峰说,希望观众们能联想到湖南,感受到湖南的热闹,“尤其是对湖南籍的官兵们,希望他们看到我们,就像看到了家乡的亲人。”
虽然此次表演不“扮相”,邢险峰还是特意准备了一套服装,那是一身色淡如水的绿色旗袍,上面绣着朵朵风姿绰约的荷花,她想尽善尽美,“传达出我们对战士们的尊敬”。
彭玲
希望汉剧再次卷起椰风
这将是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彭玲第二次来到海南省进行文化交流。上一次是2003年,彭玲凭借作品《紫苏传》夺取湖南省首届艺术节“金奖”后,随常德市党政代表团赴海口市进行文化交流。当时,《紫苏传》演出引起轰动效应,《海南日报》报道称“汉剧卷起椰风,紫苏感动海口”。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不同剧种间的强强联合。”彭玲颇感兴奋,从演员名单上可以看到,参加演出的有11位湖南省内的国家一级演员和演奏员,可谓阵容强大,代表了湖南戏曲的顶尖水平。
彭玲说,“湖南是多剧种的省份,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领军人物。省政协采用这种方式,把湖南的多剧种联合在一起来推广,展现的湘戏更立体,意义更重大。”
说起曲目的选择,彭玲介绍,《思凡》历史悠久,是常德汉剧高腔的一个代表剧目。而常德汉剧高腔在2006年就被第一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肖笑波
促进湖湘文化与海南文化对接
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肖笑波年仅28岁时便摘获梅花奖。她说,“能有幸参加这次活动感到十分骄傲和荣幸”,能把祁剧带到海南,促进湖湘文化和海南文化的对接,是一个光荣的使命。
肖笑波选的是祁剧《梦蝶》,这一曲目在2017湖南戏曲春晚上获得了观众好评,展现了祁剧500年的深厚底蕴,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
肖笑波热切地期望,通过她短短几分钟的表演,能让战士们喜欢湖湘文化,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