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单独谈
非公企业代表说出苦与难
◆湘声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李旭
“有些政策项目只允许国企享受,设置诸多条件基本将非公企业拒之门外。”
“因为部门办事拖延,直接增加了企业十几万元的办事费用。”
“一些工作人员‘不吃不喝不拿不交往’,但也不办事,导致企业处处求人 ”……
4月中旬,省政协“优化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调研监督小组在岳阳、常德两地调研,单独面谈的方式让近50名非公企业负责人畅所欲言,直陈创业守业中的苦与难,而政府行为不规范、司法和金融歧视等问题吐槽最多。
调研期间,许多非公企业的负责人反映,希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陈彬/摄
索拿卡要仍存在
4月18日,正在参加座谈会的一位企业代表收到下属发来的请示短信,询问要不要给某部门的科员李响送4条烟打点一下。因为公司一个项目还有个证没办下来,需要李响盖章。原本下属想请李响吃饭,但被拒绝,经过沟通后,他意识到按照惯例需要给李响送烟。
企业代表李明也碰到了索拿卡要的情况,甚至明码标价。李明从事船舶运输,他的船从桃源出发到益阳某地时,会有相关部门对船只进行检查。
“检查的人员总会找出各种理由进行罚款,比如超载、灯坏了。但他们说,只要一年交2万元,就保证通过。”李明有些无奈地说。
对一些职能部门管理和服务的状态,诸多企业表达不满,“一些部门对企业不是服务的姿态,而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个别办事人员不负责任、办事拖拉”、“个别工作人员‘不吃不喝不拿不交往’,但也不办事,导致企业处处求人”……
在一些企业负责人看来,不少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弄清楚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的关系,以至于企业既要服务市场,又要服务政府。
法治环境待优化
企业主王坤的公司位于一家产业园里,由于园区规划时没有把生产区与居民区隔开,导致当地农民时常对企业提出不合理要求。
“周边的农民常开着铲车直接把设备搬走,有时堵大门,或者强行把企业的电关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我们报警后,有关部门有时及时调解,有时也没管,一直没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王坤说,为此有些企业主出钱买平安,或者将公司的相关工程承包给当地人,但他们仍然担心破坏事件再次发生。
今年年初,园区所在地的政府决心大力整治,对堵门堵路堵桥的现象,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强行阻工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但在王坤看来,正是“过去政府的不作为,助长了这种行为”。
多位企业负责人反映,中小微企业报给公安部门的经济类案件,由于标准不一,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公安部门在追逃等方面也有不作为、慢作为的情况。
此外,大家认为,法院判决执行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企业司法成本高,时间长。一位来自常德的企业负责人反映,2013年其企业一件判决生效的案件,至今仍未得到执行。甚至有企业自2014年以来有8件涉企案件,至今无一件执行到位。
与国企待遇不平等
“近年来,社会资源、资金、发展机会进一步向各类公有制企业、国有投资平台、外来大型非公企业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不少参会的非公企业负责人反映,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由此受到影响。
在银行贷款方面,他们感觉到国企很容易贷到款项,有的国企甚至将银行的贷款转手二次放贷。
“而非公企业即使千方百计得到一些贷款,也是‘审批多、资金少、周期短、利率高’,有些贷款被要求上浮利率甚至高达50%。”一位企业家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少资质良好的非公企业由于融资问题面临很大困难,“培育生长一个好企业不容易,如果就这样死掉很可惜”。
这位企业家希望,相关部门能在促进银企对接合作方面有更大作为,如建立政府产业发展基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等,帮助非公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在已经开放的市场准入方面依然对民企人为设限设门槛,有些政策项目只允许国企享受。比如,政府推出的PPP项目设置了诸多前置条件,基本上将非公企业拒之门外。”有的企业家发现,有些政府补贴国企远远高于民企。比如,政府对修建一万吨级别的粮储补贴,国企能拿到300万元,而民企只能拿到150万元。
用工负担较重
“《劳动法》实施以来,劳动用工争议大量增加,法律应该要公平公正地保护劳资双方的利益,如果在劳动仲裁、工伤鉴定等问题上过度向工人倾斜,确实会打击企业用工积极性,也不利于充分就业。”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说。
多家企业负责人认为,当前企业用工负担较重,“五险一金”的缴纳让企业压力很大,而现实用工情况与《劳动法》的规定要求还不十分匹配,尤其是中小企业、农业企业用工不稳定,还有季节性用工、短期用工的问题。他们建议,相关部门做一些政策调整,使法律既能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也能保护企业健康发展。
“社保、养老保险等与工伤保险捆绑缴纳的要求不太合理。”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因为在县乡企业的务工人员以农民为主,他们已经交了新农合医疗保险,所以在险种的选择和衔接问题上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