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调研监督组打破常规,只为获取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真实情况
单独面谈,听企业家吐苦水
◆湘声报记者 许望桥
“民营企业打一个官司,要付给律师双倍的服务费。当中一部分是律师的报酬,另一部分是律师拿去疏通关系的。”
“官司打赢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执行到位又要花大力气,这样的官司惹不起。”
“不少员工瞅准失业保险补助金,不停辞职换公司,导致企业用工难。”
4月6日至7日,省政协“优化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重点课题调研监督组赴湘潭调研。与以往不同,此次调研监督设置了单独访谈环节,由调研监督组成员分别与企业家单独面谈。
“他们谈了什么,当地党委、政府、政协一概不知情。”湘潭市政协法制群团委员会主任谢咸禹介绍,访谈对象是调研监督组从市工商联提供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名单中随机抽取的,调研监督组成员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情况。
遭遇1
赢了官司,输了利益
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政府在依法行政方面的作风和态度如何?司法部门在司法公正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建议?
这是调研监督组设置的几个问题。访谈的企业,既有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也有从事第三产业的;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来投资企业。
在接受单独访谈时,多位民营企业家反映了司法不公正问题。
某建筑公司副总经理周明反映,2015年,因与攸县一家公司发生2000多万元工程款的经济纠纷,周明所在公司一纸诉状将对方告上了法庭,法院冻结了公司基本账户。两年过去,案件至今仍未开庭。而公司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无法正常运营。
某建筑钢构企业董事长李祥勇反映,2015年企业做完一个项目后,遭遇数百万元的尾款拖欠。无奈之下,企业只能走法律程序。为了使项目所在地的法院能够立案,律师从企业拿了两笔服务费。“不这样做,这官司打不下来。”据李祥勇说,其中一笔是用作向有关司法机关疏通关系。
2016年上半年,判决结果出来,企业胜诉。如今一年时间过去,判决结果却未执行到位。李祥勇说,企业在持续申请法院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地方保护主义,不光尾款没收回,反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近年来,这家企业遭遇多起尾款拖欠。知道打官司难以对付,因此对于100万以下的欠款,他们宁愿选择吃哑巴亏。
同样在诉讼中获胜的湘潭某锅炉公司,追款3年却至今无果。公司负责人李玉玲说,法院一判决,被告企业负责人就跑路了,余下的被告企业其他负责人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执行法院判决。李玉玲提出执行申请时,法院频频以案多人少为由,要求原告自己去寻找被告的财产线索。
遭遇2
领导频换,难题未解
单独访谈中,还有企业代表反映了“新官不理旧账”、“企业用工难”等问题。
李娟所在的食品公司,2011年入驻湘潭市雨湖区农民科技创业园。除了国有土地证之外,企业的其他所有入园手续均已齐全。因为领导变更,致使园内多家企业的国有土地证至今没有拿到。
“7年了,我们多次找相关部门反映情况,领导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每次都是打太极拳。”李娟说,没有土地证,投资方根本不愿意合作,企业的信誉也因此受损。
某机械制造厂业主周星宇反映,按照国家政策,民营企业为每位员工都买了五险,其中包括失业保险。少数员工就瞅准了失业保险补助金,在一家公司签订合同之后,再换另一家公司去应聘,如此循环往复,依靠领取失业补助金度日。这样以来,造成企业疲于应付员工离职的后续工作。
“员工为了领取政府的失业金,动不动就离职。”多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向调研监督组反映,当前,少数员工利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漏洞,获取企业赔偿。他们希望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建立劳动力用工诚信查询服务平台。
(文中企业人士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