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大”话红旗渠
发布时间:2025-04-0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太行山上有条渠,它的名字叫红旗。今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60年的奔流不息,60年的源源不断,红旗渠滋润着这片土地,滋养一方百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渠畔人,同时也是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名“讲”渠人,穿越60年的历史沧桑回望红旗渠,我眼中的红旗渠,怎一个“大”字了得。


工程浩大。1515.82万立方米,这是修建红旗渠共挖砌的土石方量,具象化成一堵高3米、宽2米墙,可以把北方的哈尔滨和南方的广州连接起来。这样震撼的数字还有很多,比如,总干渠宽8米、高4.3米,70公里的总干渠全部垒砌和镶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山岩之硬、施工之险、开凿之难,难以想象;为了修成这条渠,10万林州儿女硬凭着血肉之躯加原始工具在太行山上苦战了10个春秋;红旗渠干、支、斗、毛渠加起来达到4000公里,他们就像人体血管一样布满了林州村村落落、沟沟坎坎,特别是沿渠还创造性修建了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长藤结瓜小水库346座,库容量达到6661万立方米,解决了全县67万人吃水和54万亩耕地灌溉问题。


变化巨大。60年来,红旗渠引水量超过130亿立方,渠水源源不断滋润了这一片干渴的土地,千百年来为水所困、受水所制的场景一去不复返。水,改变了这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光岭秃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十里八里挑水吃变成了吃水不出村,一遇干旱就颗粒无收变成了年年粮食大丰收。看得见的改变背后是看不见的改变,一位老书记说,红旗渠修成后,林县最大的变化是林县人的精气神变了;林县的老百姓说,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干不成的,凭着这股精气神,林州人硬是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波澜壮阔四部曲。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中国画谷……一个个国字号荣誉见证了这里的山乡巨变。凭着山美、水美、景美、人美,2024年林州接待游客接近2000万人次。


影响重大。从林州人的幸福渠、生命渠到被称为“人工天河”“水长城”,从被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到世界“第八大奇迹”,无不彰显了这条渠的影响力、震撼度。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上面赫然写着红旗渠的名字,红旗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典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旗渠建设者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精神伟大。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愚公移山千年神话的现实版。红旗渠精神印记着太行山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文化的烙印,是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动写照。红旗渠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林县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质和敢干敢拼的精神气质。2021年9月,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公布,红旗渠精神赫然在列。对于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论述,我们从论述中找到了这样两个关键字——永远。“永远不会过时”告诉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依然需要红旗渠精神;“永远铭记他们”告诉我们,勿忘历史,勿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人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永远震撼人心”告诉我们,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激情不能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激荡起亿万人民的澎湃动能。


文 |  赵章林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