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南飞的燕子飞回来了。她们在春雨中飞舞,在柳丝中穿梭,在屋檐下呢喃。这时,湘西的春社也到了。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北宋词人晏殊的词句,描绘了春天明媚流动的美。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说明春社古已有之,而且正处于燕子南飞之季。
春社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每年春分前后。
春社最主要的仪式,是吃社饭。社饭是过春社时必须吃的一种食物。但在许多地方,已经淡化了。只有在湘西,特别是凤凰一带,这个民俗节日依然保留下来,而且很盛行。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初到湘西工作时,有一年春社,我正好在凤凰出差,住在县政府招待所里。中午开餐时,饭桌上不仅有一盆白米饭,还有一盆同菜一起煮的饭,里面有小块的腊肉、野葱等,油光发亮的,闻起来香喷喷的。
我问凤凰的朋友,这是什么东西?朋友说,这是我们凤凰的社饭啊,很好吃的,你试试。我试着盛了一碗,还真好吃。那一顿,我吃了三大碗。第一次吃社饭,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社饭的主要材料是蒿菜、胡葱、腊肉和糯米、粘米,但煮饭的方式却有些不同。先要到田园地角或溪边采撷鲜嫩的蒿菜和胡葱,清洗干净后将蒿菜切碎,在石板上把苦水揉尽,然后放进锅里焙干,与切成颗粒的腊肉丁拌葫葱炒香。接着,按比例把粘米和糯米倒入锅内混合煮熟,把事先炒香的蒿菜放进锅里拌合均匀。盖上锅盖,焖上半个钟头就可以开吃了。
这种方式煮的社饭特点是,蒿香、饭香、肉香、菜香多种香味,馨香入鼻,沁人心脾。米饭与腊肉一起煮,米饭变得油汪汪的,油而不腻。吃的时候,让人食欲大增,吃了一碗,还想吃第二碗……社饭可现煮现吃,也可事后炒着吃,越炒越香。
湘西吃社饭也是有民俗的。有一年我在凤凰农村扶贫,住在农户家。春社这天早上,我们劳动回家,有点饿了。农户家老奶奶早把社饭煮好了,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只见农家老奶奶装上一碗社饭,到大门前烧香化纸,祭土地神,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祈求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仪式完毕,才正式开餐。
吃社饭时主人说,吃社饭是不能喝汤吃汤菜的,传说喝了汤后,春天涨水会冲烂田埂。山里的农田比较小一丘,全靠田埂支撑,要是冲烂田埂,就会造成水土流失……这民俗还真有意思。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在陆游的诗句中,社日在宋代就比较盛行,孩子们热切期盼,不仅有好吃的,而且还有好玩的,当然“喜欲狂”了。
记得中学时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讲的其实就是春社期间的一种民间戏剧,可见这节日以前在江浙一带也是很热闹的。
在湘西凤凰,一直还保存着《阳戏》《茶灯戏》等民间戏剧。这些戏剧,就是在春社期间表演的。《阳戏》是正月阳春农闲时演出的歌舞小戏,曲调唱腔是从山歌小调发展演变而来的,音乐丰富多样,技巧通俗简单,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主要剧目有《捡田螺》《雷交锤》《三宝舞龙》《捡菌子》《掐菜台》等数十个。现在,已经进入了“非遗”保护名录。
以前,每到春社,老百姓要赶场,闹春,看戏,可热闹了。
如今漫步在凤凰古城街头小巷,一阵阵浓郁的社饭香味不时袭来,那就是湘西社饭。那社饭正冒着腾腾热气,等待着游客的青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下一份,一饱口福。
文 | 范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