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山路上中山亭  中山亭前中山像,古城长沙的“中山记忆”
发布时间:2025-03-1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编者按: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在此之际,湖南政协融媒推出特别报道,讲述古城长沙缅怀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湖南政协新闻网


3月12日中午,长沙细雨连绵,中山路和黄兴路交会处的绿岛四周车辆川流不息。当中山亭的塔钟指针指向12点,这座灰色西式方形建筑上方传出悠扬的钟声,仿佛穿越历史而来。


当天正值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4.2米高的孙中山铜像前,摆放着几束白黄相间的菊花。几位游人正冒雨参观,并在孙中山铜像前合影留念。


尽管孙中山没有到过湖南,但他的毕生事业和这片土地有着紧密关联。长沙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重要策应地之一,百余年过去,这座古城以她的方式,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山路

见证长沙城市变迁


西起湘江中路,东至小吴门,全长1500米,道路宽约10米,修筑于1930年的长沙中山路,是湖南第一条城市柏油马路。


“中山路是一条湖南最具文化记忆的马路,文化遗存在这条街道集体生活,并为城市文化留下最宝贵的财富。”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沙地方史志专家梁小进这样描述中山路。


中山路前身为清朝贡院街,因临近湖南贡院而得名。这一带是当年长沙的政治中心,清代的湖南巡抚衙门、曾国藩祠、时务学堂,民国时期的教育会坪都在此区域,至今存有多处历史遗迹。


自1929年起,长沙进入近现代史上首轮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时期。当时拆迁了多条街巷,借鉴上海街道的风格,建设了从小吴门直通湘江东岸的新式街道。1930年2月动工,7月完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路被定名为“中山路”。


1932年,当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余楠秋回到长沙时,发现家乡与10年前完全两样。他在《长沙的回忆》中提到:“环城马路和横贯全城由东到西的中山马路,修筑得非常美观,柏油铺盖得极其光滑,与上海的马路相差无几……我感觉到长沙的市政的确是有点进步,建设上总算是有点成绩。”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山路一直有“湖南第一街”之称,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有蜚声南北的国货陈列馆,还有顾客盈门的米市、酒店、旅店、茶馆、影剧院。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山路依旧领长沙风气之先。长沙最早的时装集散地三角花园、长沙第一家面包店、湖南第一家肯德基、第一家中外合资海鲜酒楼……都是在这条街上生长出来的。


尽管随着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的兴起,中山路商圈逐渐衰落,但在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沙地方史志专家陈先枢看来,中山路是湖南近代城市建设起步的重要标志,“从这里开始,形成了近代城市商业”。


湖南政协新闻网

中山亭位于黄兴路与中山路交会处,见证了长沙近百年城市变迁。


中山亭

历经长沙会战幸存不毁


一座16米高的西式钟楼,四周绿草如茵,外墙上“中山亭”3字,由孙中山孙女孙穗芳题写。这座静静矗立了近百年的历史建筑,承载着上世纪长沙实行标准时间的记忆,也见证着长沙城的沧桑与发展。


清朝时,中山亭所在地是一堵高厚的照壁,北面正对着湖南巡抚衙门的辕门大坪,后面为巡抚衙门卫队的营房。1930年中山路修筑竣工,建设部门将照壁及周边营地拆除,建设了一座公园,并建了一座5层西式方形钟楼立于中央,命名为中山纪念亭。


钟楼建成后,长沙从德国购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动标准时钟,这是长沙使用公共标准时钟之始。很长一段时间,“中山亭时间”成为长沙最精确、最权威的标准时间。中山亭前面总能看到不时抬头又低头的身影,大家都在对照中山亭报时调整手表时间。


1932年2月,长沙市政府将中山亭设为民众教育馆,设藏书室、阅览室、演讲场、弈棋室等场所。据1934年版《长沙市指南》介绍,因地处于“全市中心,交通辐辏”,“故赴馆民众,极为踊跃,每日不下千人”。


1938年,中山亭在长沙“文夕大火”中幸存,钟楼上指针正指向“4时37分”,记录了长沙焚城时的悲怆时刻。其后发生的中日四次长沙会战中,中山亭依然昂首屹立。1960年,中山亭成为长沙市图书馆的第一座馆舍。


随着城市的发展,本就不宽阔的中山路拥堵日益严重,中山亭一度被称为“中山停”。2002年黄兴北路扩建时,曾有人提出拆除这座“拦路建筑”,幸而在省文物局和长沙市政协的共同努力下得以保留。


2013年,长沙市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缮了这座历史建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山亭的塔钟老化,失去看报时功能。2024年,中山亭塔钟进行更新维护,恢复了报时功能,增加了钟盘照明,并重点对对时系统进行升级。


每当夜幕降临,时钟与街区灯光交相辉映,悠扬的钟声响起,便是中山亭最美的时刻。


湖南政协新闻网

中山亭前的孙中山铜像,“中山亭”3字由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题写。


中山像

缅怀伟人初心


“逛长沙的感觉很好,既有网红的潮流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来自吉林的大学生季圣雯和同学来长沙旅游,在最繁华的路段先后“偶遇”孙中山和黄兴。


在2013年中山亭提质改造中,最大的亮点是正门前新增了一座孙中山铜像。


身着中山装,脚穿大头皮鞋,右手拄着文明杖,左手握着《建国方略》,孙中山铜像的眼睛深邃、目光坚毅。右边草地的樟树下立着两块大石,分别刻着“平等”“博爱”。


这座铜像出自湖北著名雕塑家潘校辉之手,他以雕刻孙中山人像而著称。与大多数“一手拿着礼帽、另一手拄着文明杖”的孙中山铜像相比,长沙这座铜像手中的礼帽换成了《建国方略》。选用这一元素,是为了体现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敬意。


虽然孙中山一生没有到过湖南,但他与长沙的关系格外特殊。这里诞生了与孙中山并称“孙黄”的革命领袖黄兴,产生了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宋教仁、陈天华、谭人凤、蒋翊武等革命家都主要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


“‘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绝佳搭配,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一个基础。”梁小进说。


如今,中山路与黄兴路交会,孙中山铜像与黄兴铜像相距不足千米,两位革命先驱都面朝北方,孙中山在前,黄兴紧跟其后,一起注视着长沙日新月异的变化。


他们的身边商业繁茂,车水马龙,既有百年老字号,也有网红潮店。历史留下的记忆,最终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变的则是对革命先驱的怀念。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

图 | 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