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学龄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当下教育工作的必答题。”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岳阳市岳阳楼区桥西小学高级教师柳玲玲呼吁,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助力适龄儿童就近就便上好学。
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柳玲玲工作的岳阳楼区桥西小学作为典型的薄弱学校即将撤并。扎根基层教育27载,一直在薄弱学校任教的柳玲玲,对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有着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近年来,柳玲玲利用宣讲、送教、教研等工作契机,走访调研了当地30余所中小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广泛深入探讨如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柳玲玲看来,教育为一定的人口服务,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教育供给。当前,我国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人口发展新形势,学龄人口规模及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当下的基础教育学位需求总量下降,随着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未来入学人口将会减少,预计未来0-17岁低龄人口存量也会持续下降,基础教育学位数量若保持在现有水平,则会出现富余。
“城镇挤、乡村空,是基础教育学位变化趋势之一。城市学位比较紧张,农村地区生源单边下降,农村学校萎缩或低质运转。而基础教育学位在城市内部不均,城市内部学位紧张与富余并存,教师总数富余与结构性缺员同时存在。”柳玲玲说,这些变化的存在,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动态适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动态有序调整城乡基础教育资源?柳玲玲认为,要以“撤、提、改”促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实施“一片一策”,通过有序撤并,集中财力实施一批乡村学校基础建设项目和教育信息化提升项目,提升办学条件。闲置校舍可由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造,用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政府收回、置换、出租等方式处置,收益用于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服务教育。
“通过‘合、改、建、整’动态调整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柳玲玲认为,通过合并多校为“一校多区”,提升各校区品牌力和质量,以分化和均衡生源。同一校园内小初一起办,在学段布局上实现小学、初中、高中的“动态贯通性”优质均衡。确实缺乏学位的区域建设新校,整顿招生秩序,严格落实阳光招生。
柳玲玲建议,采取“1所高中+若干薄弱初中+更多薄弱小学”模式,优质高中按要求指导其所对应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贯通人才培养渠道和方向;深化校长、教师职级制改革和“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继续加大教师交流与帮扶力度。多措并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对现有教师采用“调学科、转学段、改行业、降师生比”等方式逐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大力发挥教科院所对学校教学的针对性指导功能,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校荣誉感、岗位责任感、个人成就感。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