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屋内,一家人围炉而坐,温暖的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87岁的老父亲喃喃而语却深沉有力,他在给子孙们讲述着百年家史。这一幕,让这个春节有了最动人、最别样的年味。
父亲坐在主位上,目光满含慈爱,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家人,随后起身,走到桌前,双手摩挲着事先准备好的一摞家谱,清了清嗓子,神情庄重地说:“今天,趁着一大家人都在,我就把这本凝聚着家族历史和先辈心血的家谱,正式交到你们手上。”说罢,他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发放。轮到我时,我心怀敬畏,双手接过,触碰到那厚实册页的瞬间,仿佛感受到了家族历史的厚重。
这本家谱,凝结着父亲20多年的心血,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家谱的修编。起初他手中没有老谱,上系族谱也多毁于兵燹。20多年里,他的足迹遍布支系宗亲散居的各个角落,拜访过族中每一位年长者,通过口述抢救性记录家族历史。
发完家谱,父亲轻轻翻开自己手中的那本,声音低沉而有力,开启了那段尘封百年之久的家族往事。
我的曾祖父出生在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生活富足而安宁。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一切,曾祖母不幸罹难,曾祖父因郁成疾,几个月后追随曾祖母而去。曾经殷实的书香门弟一夜崩塌,年仅7岁的祖父沦为遗孤。
讲述至此,父亲嗫嚅着,眼神中满是沉痛与哀伤。在那艰苦难捱的岁月里,祖父积劳成疾中年早逝,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了父亲稚嫩的肩头。对于子孙后辈来说,父亲的一生无疑是励志的一生,自懂事起,他便跟随村里的大人上街卖柴、下田劳作,因为自学上进,被推举为村干部,改革开放后又带头致富,逐渐改变了家庭贫困的面貌。
家谱修编的想法,是父亲年轻时就埋下的种子,它的意义不仅在于父亲毕生心愿的达成,更在于它让后辈得以辨识人生的来处。沿血缘之链,追溯先祖的足迹,父亲厘清了本宗支的世系脉络。
我们这一王姓宗支,属太原王氏的最大衍派,即三槐王氏,成名于北宋初年,由王祜创立,由其子王旦成就。《宋史·王旦传》有载:“(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说的就是王祜在开封建造府第时,在厅堂前手植三棵槐树,并以“三槐堂”为堂号,取《周礼》“三公面三槐”之意。
苏轼的名篇《三槐堂铭》,即为三槐王氏所作,被收录在《古文观止》。苏轼以三槐王氏的忠义事迹,喻家风、谈家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话便出自《三槐堂铭》。
三槐王氏的四言祖训,源于北宋,世代相传,也被父亲全文摘录编入家谱,他一字一句地给我们讲:“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从勤。”320字的家训,穿越千年岁月,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节的夜晚,在父亲的讲述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家族的前世今生。那些或辉煌或悲怆的过往,都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望着窗外绚烂的烟花,我知道,家族的精神就像这烟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文 | 王承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