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一枝一叶总关情
发布时间:2024-11-22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尚书》在谈到民生问题时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千百年来,这句名言,不仅为历朝有作为的统治阶级所推崇,而且被古代有情怀的文人墨客所吟诵。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关乎民生主题的佳作俯拾皆是,真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百姓的穿衣吃饭和安身之所,是古代诗词中占比较重的部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题为《悯农》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存状态。


古代劳动人民在“衣”的方面亦如此。张俞在《蚕妇》一诗中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通过农妇入城卖丝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辛勤付出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无比愤恨。更有甚者,一些妇女由于衣不遮体而羞见世人。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就是真实写照。


如果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的话,那么梅尧臣的《陶者》则是对普天下劳苦大众住所问题的精辟概括,其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人刻画了一位劳作艰辛仍住着不蔽风雨的破屋的陶者形象。


郑遨《伤农》中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的诗句和宋代诗人李纲《病牛》中的“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诗句,可称之为反映百姓劳作艰辛的代表作。白居易的《卖炭翁》更是匠心独运,通过一位老翁在寒冬腊月早起卖炭却被宫使掠走炭的叙述,表达了对百姓艰辛劳作的同情。在山上烧炭的百姓劳作苦不堪言,在水里捕捞的渔民更是命悬一线。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一诗中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他告诉世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哪里知道那些打鱼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大风大浪里颠簸、飘摇不定地劳作。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以秦朝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的史实为背景,通过筑城役卒夫妻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展示了男女主人翁彼此之间的深情牵挂,控诉了无休止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描写了徭役制度对百姓家庭的严重破坏;“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道出了徭役制度对筑城役卒带来的人生摧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百姓的衣食住行凝结着古代诗人的笔墨情怀。杜甫的诗作“三吏”和“三别”,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共鸣,从中不仅可以读出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尤其可以读出杜甫的民生情怀。


文 | 郭光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