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值得期待的“1+1+1>3”
发布时间:2024-11-19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沐刃

“中南、湖大、湖南师大三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到2027年,学分互认线下课程不少于90门。”15日《长沙晚报》3版的头条新闻,吸引了包括笔者在内不少人的关注。

在笔者看来,报道所提及、日前印发的《岳麓山大学城高校学分互认、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实施方案(试行)》,干货满满,条条“惊心”!既体现了相关主政者的远见卓识与良苦用心,一座名山的气度与格局,也有助于“打造岳麓区大学城的优势特色”。当然,对于这三所名校的学生来说,应是妥妥的福利与获得感(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逐渐落实“变现”)。

笔者更关心与看好的是,此方案将引发的“化学反应”及值得期待的“1+1+1>3”之改变。这里缕析一二,权当抛砖引玉吧——

其一,各类优质资源的共享。

这是最直接和显性的价值。该方案讲得很清楚,“(三校)将209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纳入三所高校学生互选课程,实行学分互认。”还有“共建选修课程库”“将具备条件的教室资源、图书资源、科研设施、体育场馆等纳入共享范围”,更令人期待和充满想象力的是“打造互选微专业”,就是三所高校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各自打造1至3个微专业,供各高校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校内和跨校选修。这些优势学科包括中南大学的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湖大的化学与电气工程,湖南师大的外国语言文学及哲学等。

笔者以为,这些举措既能满足与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能拓宽其视野、丰富学术背景以及提升综合素质等。

其二,不乏活力的交流与互动。

当下,不少人包括大学生倾向于活在虚拟世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真的是一种增量互动,大有裨益,能互相启发,锻炼口才,敞开心扉,增强自信,等等。

笔者认为,三所高校间线下选修课及必修课的互选,必然带来人员的流动与接触,用笔者一位在北京理工大学任博导的朋友的话来说,“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走动走动,肯定是好事,跨学科的交流和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方案里明确的“(互相)稳步开放学生食堂”,无疑能够促进青年群体在课堂外更加放松状态、多元场景下的互动,改善生活、发展友谊,增进沟通、强化链接,等等。

再者,开放心态与格局的建构及强化。

开放早已是时代的主题。而封闭的校园及阻隔交流的各种藩篱及心态,是培养不出活力充沛与富有持续创造力的学生的。基于此,笔者认为,此方案的推进,在学校层面,将不断拆除各类有形无形的“围墙”;在学生层面,有助于培养他们开放、包容以及乐观自信的心态与格局。知识是人类共同的累积与财富,分享与共享才能更具价值!

笔者也认为,随着该方案的良性与深入推进,名山之下将形成一个互通有无、声应气求的“学术(科研)共同体”,或许促成一种共同的、并引以为傲的强烈心理及身份认同,“我们都是麓山学子”,曾经一起在岳麓山下同过窗!——就像未名湖对于北大人,鼓浪屿对于厦大人,珞珈山对于武大人……这样一种基于岳麓山大IP的身份标签与扩大的“朋友圈”,就是彼此的赋能,也是一群人甚至一座城的幸事与美谈吧。

来源:掌上长沙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