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我总是喜欢挎个相机站在老屋前的禾坪上,向西仰望金紫峰的四季变换、风霜雨雪和山水云月。这是一幅大自然绘就的绝美山水画,画中藏着一个古老的村庄——高路。
前些时候,高路在村道旁新建和改造风雨亭,邀我为“两头塘”“交印坳”两个亭子撰写碑文。于是,我便深入画中美美地欣赏了一番。
海拔1382.9米的金紫峰,是炎帝陵前最高的山峰,为炎陵、安仁、资兴、永兴界山。高路位于金紫峰东峰的山脚下,有石头垒筑或穿崖打洞的朝仙故道与远近闻名的金紫峰相连,是炎陵县的一个建制村。
细说起来,高路的身世还有些复杂,甚至有点绕。
高路原来并不是炎陵的,也不是株洲的,而是先后隶属于衡阳、郴州地区安仁县的云秋乡。高路在云秋乡时代已有其名,但只是云秋乡鹏塘村的一个村庄(自然村)。
鹏塘是个大村,还包括高峰、高山、金山等自然村。高路、高峰、高山,路高、峰高、山高,就连不高的金山也与金紫峰的“金”字扯上了关系。高峰、高山、金山背靠金紫峰且在金紫峰有山场,按照地名命名的乡俗来看,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而高路到底因何而名?至今没人说得清楚,《酃县志》《安仁县志》也无相关文字记述,外地人还戏称高路无“路”。依己之见,应该与从高路起步且连通金紫峰的明代朝仙故道、1954年前以高路为界且过往高路的炎(陵)安(仁)官道有关。这一说法,也得到不少当地人的认可。
昔时的云秋乡,是安仁县的一个小乡。新中国成立后,云秋乡便联合草坪、大鹏乡,以地理相近、风俗相同为由多次向安仁县政府递交申请,请求划由炎陵管辖。1955年1月,在全省调整行政区划时,云秋等3个乡便划给了炎陵县,鹏塘的自然村高路也就成为了炎陵船形乡的建制村。
今天的高路一切都是崭新的,道路宽敞,屋舍俨然,村落整洁,村民生活悠然,但时光并没有湮灭过往风情,金紫仙观、朝仙故道、炎安古道、麻坳哨所、村口巨柞,依旧是村人津津乐道的靓丽风景和文化盛景。两头塘、交印坳,更是高路人心目中的名胜古迹。
“两头塘”原来是炎陵与安仁的界地。咸丰九年(1859),村人筹资在此建了一座风雨亭,因亭子两端各有一口很大的山塘且四季水源充足,便名之“两头塘”。
这里原本还有一条穿越亭子的古道,是炎陵、安仁两地的官道。如今,依然可见用石头砌筑的路基和铺陈的路面,两地老一辈人往返高路时常在两头塘的亭子里喝茶歇脚或遮风避雨。不过,现在这段古道已经荒芜,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水泥硬化公路。
擦拭干净嵌入亭子老墙上捐资碑的尘土,依然清晰可见165年前修建亭子时乡人捐资的姓名和数额,或许这些名字当中就有如今过往行人的祖辈、同乡。风雨亭两端的山塘水流终年不竭,灌溉着几个村庄的田土庄稼,也难怪“两头塘”在炎陵、安仁民间几乎家喻户晓。
在高路,还有一处山坳颇有来头,1955年前是安仁与炎陵的界山,当地人都称之为“交印坳”。其来历源于两大事件:一是高路等地由安仁划归炎陵管辖,是安仁向炎陵移交管辖权的重要事件;二是在高路生擒了国民党少将司令霍远鹏,并一举剿灭了其号称万人兵力的“湘赣边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第一纵队”,这是炎陵解放、安仁全境解放并象征国民党向共产党交印(权)的标志性事件。久之,高路人便将这座界山叫做“交印坳”。
如今,从高路修筑了通往山巅云端的风电大道,登顶金紫峰一览众山小,可瞰4县盛景,可观风云激荡,可探落日晓月,可赏风车摇曳,可抒伟人“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壮志。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从高路乘车登顶金紫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文 | 黄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