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浏阳河畔的陈家渡蔬菜基地,周边已是高楼林立。
在长沙市开福区的陈家渡社区,多个楼盘合围之中,有着一大片菜地。俯瞰整个菜地,东临家园路与滨河嘉园小区毗邻,南隔滨河南路与浏阳河相伴,西则紧挨万科城小区。这是长沙城里最大的一片菜地,每天依旧产出大量新鲜蔬菜。
陈家渡原是长沙市国营综合农场的蔬菜基地,是长沙市重要的“菜篮子”,鼎盛时期有1600亩,至今还矗立着“湖南省重点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石碑。
时过境迁,陈家渡周边的地块基本已经被开发建设,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高压电线从菜地上空穿过,因为变电站和输电塔的存在,这片菜地才得以保留着旧日风貌。
凌晨时分,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戴着头灯的菜农忙着搬运清洗完的蔬菜。
有菜地,便有了一群种菜人。他们是菜农,也是城市的一分子。政协融媒记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这群菜农的“十二时辰”。
凌晨3时,月亮高悬天际,城市正在沉睡,这片菜地却在慢慢醒来。夹杂着不时传来的犬吠声,菜农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此时,月光洒在菜地上,菜农额上的头灯一点一点地出现,如同大号的萤火虫,舞动在菜园。
凌晨3时,菜农董阿姨已经摘好了多捆蔬菜。
“种菜不容易嘞!”菜农董阿姨坐在小凳上一边说着,一边忙着手上的活儿。她熟练地将萝卜菜摘下,然后打捆,每捆约重一斤半,可卖5元钱。种菜是董阿姨一家的主要生活来源。这天,她要到早市上去卖萝卜菜和苋菜。
董阿姨是陈家渡的老居民,在这片菜地上已忙碌多年。今年夏天,她几乎每天都会在凌晨2点起床下地劳作,时间是早就算好的,她要早一点出发去市场占一个好位置。
5时许,是洗菜的高峰期,蔬菜送往早市前,都会洗去泥土后再装车。此时,陈家渡附近的各条小路逐渐热闹起来,三轮车和面包车开始出入,这是菜贩们来取提前订好的蔬菜。
早上5时许,前来批发蔬菜的郭师傅正在清洗蔬菜。
郭师傅是这里的常客,停好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菜。每一家的菜地都有大缸或者是大盆,水管里的水“哗啦啦”地冲出来,这是用来洗菜的地方。郭师傅打开手机播放着有声小说,边听边洗,再将它们整齐地码到筐子里。洗毕,他用衣服擦一把手,收好手机后喊一声:“老王,过来搭把手。”两个人一起抬着菜筐走向路边的车。
太阳刚刚露脸,天光始明,这是菜农们拉着自家菜出发去摆摊的高峰期。陈家渡的菜大多运往附近的小区和市场,周边的万科城、湘江世纪城、四方坪等地都有陈家渡菜农的身影。
董阿姨家的菜早就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摆放在三轮车上。5点多,董阿姨就骑着车出发了,她常去的地方是四方坪。途中要经过一座桥,这是最难走的一段路,因为一半的路是上坡,车子蹬不动,要推着车一步一步走上去。
早上5时多,菜农董阿姨推着装满蔬菜的三轮车赶往四方坪农贸市场。
早上6时多,菜农操作耕地机准备下地劳作。
早上7时许,陈家渡附近的小区门口,一位菜农正在招呼老顾客。
早上七八点,是菜市场最热闹的时段。菜农们有着自己的售卖方式,有的在菜上放一块写着“本地菜”的牌子,有的便直接将“陈家渡”写在上面,“陈家渡”3个字就是最好的招牌。
早上8时,湘江世纪城摆摊点,菜农们正在售卖自种的蔬菜。
到了10点后,买菜的人逐渐少了,不少菜已经售罄。卖完了菜,有的菜农就回到菜地,趁早再干一下农活。在陈家渡,有一些外地人租地种菜,一垄地视大小租金不同,每年200元至600元。
上午10时,菜农正在对辣椒苗进行捆扎,防止倒伏。
中午时分,地里是没有人的,这是属于菜农们的午休时间。
下午4点多,太阳已没有那么毒辣,菜农们会来到地里,抓紧浇水、施肥、播种。这是白天最繁忙的时候,这边的菜需要打理,那边的地刚播下种子。洒水设备从这边忙到那边,干渴的蔬菜痛痛快快地“喝”了个饱。
下午5时,炙烤了一天的蔬菜等来了“救命”的甘露。
这样忙碌的景象一直会持续到太阳落下,然后到了董阿姨一家吃晚饭的时间。吃完饭后,没有其他的事就要准备睡觉,这样才能在次日凌晨精力充沛地开始新的一天。
在菜农们沉沉睡去时,恰好是这座城市繁华热闹的时刻,华灯高挂,霓虹闪烁,静谧的菜地却是另一番景象。
文/政协融媒记者 谭钧铭 图/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