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非遗里的中国”的创新表达
发布时间:2024-08-20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结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活态灵魂”。非遗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作为影像媒介,可以客观且具象化地呈现出非遗技艺的精粹,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科学路径,基于“两创”方针,央视出品的非遗类文化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其守正创新的制作形式惊艳出圈,一经播出叫好又叫座,这离不开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聚焦创新成果,与现代生活融合。非遗不是精英文化,而是接地气、具有亲切感和人民性的文化。因此,非遗“两创”应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首要目标。《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展现非遗在当代的创新性成果,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例如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双向破冰船“雪龙二号”,正是基于传统非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创新发展而来,再如淮剧不断融入流行元素,与实景文旅进行有机结合,让经典剧目重新走入大众生活,不仅提升了演出效果,也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这种“非遗+”的创新应用模式实现了非遗的“古今对话”,完成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华传统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呈现形式和传播模式。“两创”的要义在于找准传统文化与新理念、新技术的结合点守正创新,让原本束之高阁的非遗技艺流行于当下。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迭代,为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崭新的视听感受,从而达到了“破圈”传播的效果。在创新节目呈现方式上,《非遗里的中国》打通了文化类节目的形态边界,融汇纪录片、文化访谈、歌舞表演、实地探访、游戏等多种节目形式的精华,通过影视媒介具象化呈现出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成果,节目摆脱了演播室录制的单一场景,将非遗流动地呈现在具有人文气息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打破了地域间的限制,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同时,节目还使用了4K/8K高清拍摄技术、超微距摄影、时间切片超高清AI系统、绿棚拍摄+CG技术等多种数字技术为观众打造了一场高水平的视听盛宴。通过超微距摄影捕捉非遗技艺的细微之处,切片AI系统则详细拆解技艺流程,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非遗的每一个细节,极大地加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在创新节目传播模式上,节目注重数字化传播手段的运用,通过央视网、央视频等平台进行全网直播和点播回放,使更多观众不受时空限制地收看节目内容。同时,节目组还积极对节目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在新媒体平台更新其衍生节目《非遗正年轻》,进一步延伸了IP热度和影响力。


跨界合作,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跨界融合是非遗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将非遗与不同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挖掘出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有利于推动非遗的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首先,在“非遗+艺术”方面,《非遗里的中国》与中国歌舞剧院达成战略性合作,通过创新秀演将非遗与现代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让非遗化身为可感、可听、可看的艺术作品,完成了对非遗的数字化保存。其次,“非遗+文旅”也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成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一大趋势,《非遗里的中国》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历史街区作为拍摄地,并为当地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并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旅产品”的创意实现非遗和旅游的双向赋能。


总的来说,《非遗里的中国》通过对非遗的影像化呈现和专家深入浅出地解读完成了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又通过积极探索“非遗+新业态”的跨界合作模式实现了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在非遗的创新表达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文 | 程煜倩  陈海军(湖南工商大学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