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呵护生态高颜值 提升经济高价值,省政协聚焦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入调研协商议政
发布时间:2024-08-02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让洞庭“含绿量”变为“含金量”-750-420.jpg


洞庭湖孕育和承载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如何拓宽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在提升生态颜值中不断做大经济价值,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今年,省政协将“推进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培育大美洞庭绿色新动能”课题列为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课题,由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民建湖南省委会、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联合承办。


课题启动后,省政协领导率队深入环洞庭湖县市区及省外开展调研。同时,在政协云发布热点关注话题,开展“云上调研”和“云上议政”。7月29日,围绕该课题,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会议审议通过调研报告和向省委、省政府的建议案。


湖南政协新闻网

7月29日,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推进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培育大美洞庭绿色新动能”课题开展协商。


深入调研摸排底数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措并举将洞庭湖的绿水青山“高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


“高颜值”转化为“高价值”的基础是摸清底数。


省政协调研组了解到,目前,洞庭湖三市一区均已完成市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编制,东洞庭湖、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同时,开展洞庭湖湿地专项调查试点,已掌握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斑块、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等基本现状。洞庭湖是国际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其中,哺乳动物主要有7目14科29种,珍稀濒危物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已经记录到的鸟类有360多种,其中水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


调研组同时发现,由于有的工作启动迟缓,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并未形成;部分县市区包括湖区一些地方对各类生态产品的底数摸排仍在进行,或在生态产品的动态监测上存在差距。此外,虽然目前我省启动了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和规范制定工作,如岳阳市将平江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但针对洞庭湖等区域的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导则尚未出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相当一部分干部不了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本内容,对GEP和VEP评价体系知道的更少。


已形成5种价值实现模式


三湘大地,万流归湖。


大通湖是湖南省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被誉为“洞庭之心”。近年来,益阳市大通湖区采用种植水草进行水环境治理,大通湖水生植被恢复超4万亩,沿湖植被带修复超65%,“水下荒漠”转变为“水下森林”,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


同时,大通湖区以点带面实施生态种养转型探索,推动临湖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大力发展“水草+青虾”“水草+大闸蟹”等多种套养模式。


这是洞庭湖实现“含绿量”“含金量”双提升的一个缩影。


目前,洞庭湖初步形成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补偿赔偿等5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要进一步加强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转化能力,才能更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调研组表示,这是一项持久战,要久久为功。


生态补偿机制是缓解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基本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跨省补偿取得突破。但调研组发现,目前,生态补偿机制市场运作还存在不少困难。洞庭湖区目前签订的一些跨省和省域内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基本为政府主导型,存在“重政府供给、轻市场运作”的现象,过度依赖纵向生态补偿。


在推进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中,洞庭湖区积极拓展旅游新业态,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公用品牌。如,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洞庭湖生态旅游、小龙虾捕捞节等活动。但是,生态旅游业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生态产品的溢价空间被压缩,围绕洞庭湖各级各类湿地生态价值提升的途径探索还很不够。


建议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推进洞庭湖生态产品实现,首先要做好生态文章,守护好绿水青山。但今年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就有洞庭湖湿地生态破坏的问题。


在调研组看来,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抓好整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湖南省洞庭湖区范围涉及常德、岳阳、益阳、长沙四市23个县级行政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也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需要一盘棋考虑、一体化推进。调研组发现,目前,各相关方面思想上还不够统一,规划目标引领性和导向性不强。如在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岸线资源,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实现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上缺乏统筹。


针对这一问题,调研组建议,湖区各市县要抓紧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国土空间“十五五”规划等的统筹协调。


调研中,调研组了解到,2005年出台的《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中的很多规定与2021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已不相适应,影响基层工作实践。此外,部分县市区反映,湿地生态补偿需省级层面明确补偿标准、补偿对象范围、补偿资金来源等。为此,调研组建议,参照《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洞庭湖生态保护立法,以解决《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与《长江保护法》在具体实施中不够协调的问题。


开展“云上”协商议政


实现洞庭湖的“含绿量”“含金量” 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


此次省政协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召开前,省政协常委围绕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洞庭湖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洞庭湖生态农业发展、洞庭湖生态旅游开发利用、洞庭湖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补偿等5个专题通过政协云进行了“云上”协商议政。


“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杨爱云常委建议,加快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与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生态产品“走出去”,提升洞庭湖生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在向恒常委看来,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金融支持不足。他建议,金融监管部门要引导各银行保险机构更加积极主动探索对生态产品价值评估、计量的方法,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出台信贷、保险产品的风险分担与补偿办法等,帮助生态产品更好实现金融化。


钟君常委认为,当前湖区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着自身效能不足、外部环境不优等多重障碍,需要从产业融通发展、特色品牌打造、软硬环境提升和要素投入保障多个层面同步发力。


“要科学规划洞庭湖区生态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集群,科学编制并推广主导产业配套主推技术与产品标准,加大应对湖区期农业保险力度。” 肖深根常委建议,建立基于GEP与VEP核算规范的生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体系与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机制,通过认证产品标志化品牌管理,市场赋值生态农产品。


汪涵常委表示,要通过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提质和优化,以及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和手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新型文旅业态产生;要精心打造洞庭湖区旅游内容及线路,并利用洞庭湖区水产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美食文化,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