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让百姓吃好鱼养好鱼——探访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07-12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探访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报纸.jpg


“淡水鱼研究我们有很多个第一,形成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研究成果,探索出了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省政协委员、省生物研究所所长、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覃钦博教授对实验室的成就如数家珍。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脚下的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由科技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文批准成立,是全国唯一以淡水鱼类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湖南师范大学。


从物资匮乏的年代解决“吃鱼难”问题,到如今致力于“吃放心鱼”、促进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室始终脚步不停,创新攻关,为湖南乃至全国水产事业发展持续奋斗着。


湖南政协新闻网

覃钦博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鱼苗试验。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破解“吃鱼难”


我国淡水鱼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过去受制于苗种数量少,养殖产量很低。“上世纪50年代时,我们养殖的鱼类还是通过从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里捞鱼苗,运到岸上,再交给养殖户,这导致养殖产量很低。”覃钦博介绍。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条件非常匮乏,鱼肉属于优质蛋白,对提高国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1953年,刘筠等老一辈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成立鱼类研究室,致力于淡水鱼生殖发育研究,这就是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的繁殖生理学,并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建立了世界上首例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异源四倍体鱼品系,成功培育出了优质且不育的三倍体湘云鲫和三倍体湘云鲤,为解决我国老百姓“吃鱼难”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2年,刘筠院士带领研究团队攻克了草鱼人工繁殖问题,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养殖品种苗种来源摆脱了自然控制,苗种供应量变充足了,质量变好了。”覃钦博介绍,草鱼一跃成为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淡水鱼类品种,年产量达到590万吨。


湖南政协新闻网

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鲫鱼新品种。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接续创造领先成果


刘筠院士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后续科研人则从解决鱼类充足的产量,转为对更高品质的追求。


2016年,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任实验室主任。


刘少军院士团队继承前辈优良传统,在鱼类远缘杂交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研究成果。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不同种属的鱼存在生殖隔离,杂交后代难以存活或不可育。刘少军院士带领研究团队设计了100多个远缘杂交组合,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打破了教科书上的这一“铁律”,在世界上树立起“远缘杂交可育”的崭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远缘杂交技术体系,培育了一系列可育品系和优质新品种,让我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几十年过去,鱼肉价格基本稳定且供应充足,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鱼类人工繁殖的突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占到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二。”覃钦博介绍。


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水产消费占到居民动物蛋白类消费的29%,与肉类基本持平。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水产消费比例未来还会提高。


“这表明渔业和渔业科研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覃钦博对当下的科研工作充满信心,“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水产养殖能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获取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湖南作为“鱼米之乡”,如何扛牢渔业种业“芯片”,让科研力量更好更快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这是覃钦博等科研人追求的方向。自2016年成立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湖南水产养殖产值从不到600亿元,2022年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


近年来,实验室着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探索出“高地+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推广模式,让最新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其中,实验室团队在湘西地区推动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优化。通过优质稻鱼品种,让湘西稻鱼养殖由当地的传统饮食,转化为能带来经济效益和价值的特色产业。“现在湘西地区稻鱼养殖全面铺开,由零散养殖发展成了规模养殖。”覃钦博说。


在邵阳武冈市玉屏村,刘少军院士团队带来了科技创新的变化。


玉屏村以刘少军院士工作室雪峰山鱼类繁殖中心为核心,形成了“中心+基地”优质鱼苗繁育体系。短短3年时间内,团队研制出10余个改良鱼类。这些突破性成果,不仅提升了当地渔业的科技含量,也为整个邵阳市乃至湖南的渔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武冈渔业发展迅速,总产值从2022年1.7亿元攀升至2023年2.3亿元。雪峰山鱼类繁殖中心每年培育出数以亿计的鱼苗,被送进周边地区养殖户的鱼塘里,养殖户们表示:“‘院士鱼’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很好养,经济效益非常好。”


渔产业的发展,也让玉屏村从一片荒芜变成了一幅田园新诗画。


“未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为‘良种良养良销’。种业创新仍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核心,一方面创制新品种,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相关平台打造和建设。我们要在湖南进行水产全产业链创新,推动池塘、大水面和稻鱼综合种养等模式,同时拓展相关鱼类品种加工,例如鱼冻、鱼粉等。”覃钦博介绍。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