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一个人与一棵树
发布时间:2024-07-12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我居住的这座小城,青山环抱,绿水潆绕,名木古树多。


在浏阳文庙斜对面,圭斋东路南边金三角小区的巷弄里,就巍然矗立着一棵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吸引着过往行人赞许的目光。


这是一棵在湘东一带随处可见、极普通的皂荚树,却又是一棵极富传奇色彩、引人遐思的皂荚树。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看到这棵古树,我心里便想起一个人,一个深受后世推崇的“商界奇才”。他,就是丁静庵。


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街坊对我说,浏阳人自古就喜爱树木,经常在自家房前屋后,或祠堂庙宇旁边,种植大型乔木类树木,这棵皂荚就是丁家族人种植培育的。丁家老屋是个四合院,树就栽在院子后面的仓库门边。岁月悠悠,沧桑巨变。不经意间,古城昔日那青砖垒起的城墙和颓败陈旧的房屋建筑,已渐渐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而这棵皂荚树,却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不过,把丁家老屋说成‘丁静庵故居’,有失偏颇。”老街坊接着说。我问为什么?老街坊说,丁家是个大家族,静庵是老三,妻室儿女、一家老小曾住在古县城原电影院隔壁,即后来的文化馆,前门对着升平街(今人民中路),后门朝向柴家巷(今新文路步行街)。应该说,那儿才是真正的“丁静庵故居”。


我没有刻意寻找过丁静庵故居,我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在潜意识里认为,丁静庵一生都在这座小城劳碌奔波,是真正意义上的浏阳之子,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之魂。爱浏阳可以有1000个理由,但对我来说,真正认识了丁静庵饱经风霜、勤勉敬业、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一生,才算是找到了他热爱这座小城的真正缘由。


绕过两道巷弄,来到风光旖旎的浏阳河边,丁记玉器店就在眼前,店主丁礼权是丁静庵先生的曾侄孙。空中开始飘雨,是古城夏天若有若无的小雨。简单阐明来意后,他便从柜中取出了珍藏多年的《浏阳县中枢地籍图》和《江西省金溪县竹溪乡下丁村济阳堂上丁氏部分子孙名录》。我逐一细心阅过,反复咨询梳理,丁静庵先生的家族渊源、古城丁家老屋及皂荚树的准确位置,便逐渐明朗、清晰起来。


丁静庵祖籍江西金溪。清咸丰十年(1860年),17岁的他来到浏阳县城,在同乡王锦隆布号做学徒。出师后,协助祖父丁玉圃经营培德厚商号。两年后,祖父返归原籍,由他主管店务。从此,他便博学笃志,运筹帷幄,遨游商海,把培德厚商号做得名满天下。


他看准浏阳鞭炮销路顺畅,遂停营夏布和折表纸,专营鞭炮,先后在浏阳金刚、澄潭江,醴陵白兔潭,江西萍乡、上栗等地设立分店,加强收购和运转业务。还在广东佛山开设鼎和元炮庄,在香港德辅道西设分庄,并开拓浏阳鞭炮的海外市场。


鞭炮销售具有很强的时令性。每逢销售淡季,有的鞭炮商就不敢进货,而丁静庵却凭借自己的资金优势,大胆收购,采取薄利多销、多点设庄的方式,使浏阳鞭炮畅销国内外。


丁静庵暇时常读《周易》《史记》等书,引用太史公语:“经商者应智于权变,勇于决断,仁于取予,强于自守”“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因此,县内名儒欧阳中鹄称誉他是“商界特出人才”。


丁静庵经商30余年,却布衣、粗食,崇尚俭朴。在长沙、湘潭、汉口各庄巡查,有时不坐车轿。人问何故,他说:“浏阳山路我都走得,何况城市街道?”他还轻财重义,乐善好施,举凡建桥、修路或救灾,他无不慷慨解囊,捐资相助。原来城西、城南两座万寿宫,都是他捐资修建的。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丁静庵病逝于浏阳。于是,我问店主丁礼权:“静庵公去世后,不知礼葬何处?”“家父说过,似在双江口浏阳河畔的山冈上。但年深日久,墓地已无遗址,也就无从考证了……”


带着不尽的思念,丁礼权陪同我来到皂荚树下。时近中午,云开雾散。仲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青翠葳蕤的皂荚树。脚下是沉思的大地,头顶是辽阔的蓝天。悠悠往事,并不如烟。过去的岁月仿佛又回到眼前。是一位位如丁静庵一样可敬可亲的人,塑造了我们的昨天,指引着我们的明天,他们是浏阳历史的丰碑。


文 | 张星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