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择日再登笔架峰
发布时间:2024-06-2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清朗的早晨,一觉醒来推开北屋窗户,抬头远眺,目光所至就是我熟悉的笔架峰。


我与笔架峰是有缘的。记得1997年,单位组织去笔架峰爬山,以速度论英雄,谁最快谁获奖,终点是炎陵县笔架峰广播电视转播台。当时30来岁的我,凭借在农村吃薯丝饭练就的脚力和蛮力,硬是与一同事获得并列第一名。


15年后,当我再一次登上笔架峰时,已是2012年。这一年,我调入县广播电视台工作,笔架峰转播台成为我管辖的“领地”。在广电工作的4年,上上下下笔架峰的次数已无从记起,但仰望云端的凌云壮志、俯瞰山城的澎湃激情仍在我心。


笔架峰,在历史上就是一座名山。炎陵县城不大,站在县城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仰而视之,是县城可视范围里最高的山峰。当晨光初起或是落日时分,峰巅上的广电信号发射塔在七彩阳光下格外炫目。到了晚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转播台的灯光如同浩瀚大海上的航标,发射塔就是妥妥的指北针。


“三峰联袂入云端,拟作文房笔架看。春管发花非是梦,秋毫蘸露那愁干。”这是乾隆年间谭衡珙歌咏笔架峰的诗作,也是炎陵人对笔架峰诗意且精准的描述。


笔架峰因有数座山峰并列且高低错落形似笔架而得名,位于炎陵县霞阳镇北部,呈东西走向,海拔1131.8米。同治版《酃县志·山川》中记载:“笔架峰,县北十五里,连青台山。尖峰参差,形如笔架。”


海阔天作岸,山高人为峰。站在笔架峰巅,伸手似可托云探月,它像一位守护炎陵的历史巨人,亲历了朝代更迭的800年炎陵,目睹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烽火岁月,也见证了解放后炎陵建设发展的每一天每一步。


笔架峰上茂密的森林,积蓄了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流淌着山下人世代享用的清泉碧水。东面的回龙仙溪,自北向东南顺着山谷绕七拐八往下赶,至高水桥折转向东南流淌,经过县城后注入草坪河;南面山岭绵延至县城北门垄,山谷间有北门垄、扶家冲两条溪流,分别经县城西门后注入草坪河,经东城县一中、湘赣边农贸市场向南注入斗笠河;西面山峦起伏,一直绵延至青台山、天河仙和云露仙,有多条小溪顺山谷流向晏公潭,再注入河漠水;山峰北面是茶陵,山岭间多道泉水顺山谷自南向北流淌,分别在湖口镇、桃坑乡境内注入洣水。


昔日,县城北门垄有古道经过笔架峰,途中还建有茶亭,茶陵湖口等地村民常走古道到炎陵县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或销售山货。往时茶陵人也够牛的,现如今打空手翻越笔架峰也要累得死去活来。随着乡村公路的完善,以及通往笔架峰公路的修通,古道已逐渐荒芜,人迹罕至,只有户外探险者不时去重踏前人的足迹,追寻过往的历史烟云。


笔架峰更是一座文化名山。广电转播台是笔架峰一道亮丽的风景,闭塞的炎陵通过转播台听到了外面的声音,看到山外的世界。炎陵的视野由此打开,文化因此繁荣,民众生活进而丰富多彩。


转播台位于笔架峰顶峰,于1974年10月1日正式开播,是炎陵县办广电节目信号发射基地,为湖南省第一批建设、第一个建成的县级电视节目转播台。1970年代初期,尽管炎陵县已基本普及农村有线广播,但老百姓还渴望看到“既闻其声,又见其形”的电视。


经过测试比较,1974年3月正式选择信号可覆盖6个公社(乡镇)的笔架峰,作为电视转播建台地址并开工建设,半年后正式转播电视节目信号。1987年炎陵县内有线广播终结,转播台发射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场的县办调频广播节目信号。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如今,笔架峰既是广电节目信号转播基地,也是老百姓休闲旅游、探险寻古、登高揽胜的好去处。每当登临巅峰,人如腾云驾雾,居高俯瞰,一座座山峰波浪起伏,一条条山脊逶迤蜿蜒,一处处现代建筑矗立山城,高速公路和铁路东西穿行如带,而每当雨过天晴待云飞雾走,景色如画。


“笔架遗城北,仙携笔遁形。风人成鸟瞰,迤岭现龙鳞。欲寄家山远,重临枫色青。夜来凭酒意,可摘两层星。”“健步上青峰,冬阳恰暖晴。葳蕤拥曲径,万籁润繁英。立顶摩叠嶂,凭栏瞰翠穹。层云飞眼底,慷慨放歌行。”这是今人对笔架峰的咏叹之作。


择日再登峰,有缘一起来。


文 | 黄春平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