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孟企平(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关爱抗战老兵资深志愿者)
端午节前夕,我和几位关爱老兵志愿者去探望了目前长沙市两位健在的黄埔抗战老兵——房可吉和郑一宽。他们都清晰记得黄埔校庆日是6月16日,穿戴上我们订制的黄埔百年纪念衫和帽子,两位嗲嗲别提多高兴了。
对我来说,这些老兵早已如同家人一般亲切。退休十几年来,我采访了上百名抗战老兵,将他们的经历撰文成书,希望能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曾被忽略的历史,为湖南留下更多的抗战记忆。
黄埔军校驻豫军官教育团第三期刘访滨(曾用名“刘奋前”)的毕业证书。
每位黄埔老兵都是一座宝藏
一张1933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豫军官教育团第三期的毕业证书,尽管历经近百年,辗转多地,仍保存完好。这是黄埔抗战老兵刘访滨(曾用名“刘奋前”)临终前托付给我的,我深感责任重大,和其他文物一起捐赠给了长沙市档案馆。
13年前,我在即将拆迁的长沙市一医院老宿舍里,见到了百岁老人刘访滨,抗战期间他曾在粤汉铁路防空部队担任防空机枪中队中队长,是我寻访的第一位抗战老兵。
走近倾听交流,每位老兵都是一座宝藏,他们的经历无不令我心生敬佩。郭汝君,从北洋工学院毕业,专攻机械工业,其经历完全可写一部《青春之歌》;陈禹文,江西南昌飞机工厂第一批机械师,与苏联空军志愿队合作,和美国飞虎队合作,参加北京受降;韩德明,在缅甸缴获的十八师团大印,被评价为二战中缴获的最重要战利品之一;易庆明、刘超波,守卫南津关,保卫长江,把日本人堵在了南津关以东……
相较于其他老兵,黄埔老兵的特点是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当时报考黄埔至少要初中毕业,但很多人是高中毕业,有的甚至读过大学。更难得的是,绝大多数黄埔老兵对于战场上的细节,如时间、地点、上级、战友等,都记得清清楚楚。
十几年前,我们看到的很多黄埔老兵生活境况令人心酸,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他们的待遇都有了明显提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健在的抗战老兵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们激动流泪的神情令我难忘。
老兵非常重视口述历史
我的岳父王认曲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抗战期间曾担任师长战斗在湖北前线,1949年参加了湖南和平起义。
上世纪90年代,我的爱人参与了长沙黄埔后裔联谊会的创建工作,退休后我也加入其中。2012年,我牵头编辑了一本《长沙黄埔同学纪念册》,收录了当时长沙市60多位黄埔抗战老兵的信息。如今,书中的老人均已离开人世,每每想到他们饱经风霜的人生,我都感慨不已。
孟企平(右一)和志愿者们采访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18期抗战老兵粟翼航(右三)
目前健在的两位黄埔老兵是后来寻访到的,他们都在抗战中拥有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房可吉在防空情报无线电第6总台,参加湘西会战时,他配合中国空军与美国飞虎队,打得日军飞机有来无回;郑一宽从“营田惨案”的尸山血海走向抗日战场,参加的第一仗就是在湘江汇入洞庭湖的入口安放水雷,炸毁日军的舰船。
近年来,我出版了《老兵》《把根留住》两本老兵口述文集。每篇口述完成后,我都会送给老兵本人过目。老兵们都特别重视,反反复复地仔细看,一个字不对都会很认真地指出来,因为他们知道,这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书出版后,我分送给老兵和家属们,他们都非常珍惜,悉心保存。
老兵去世,我们称之为“归队”。爱国是他们报考黄埔的初衷,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都始终深深地热爱着这个国家。明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无比希望健在的老兵都能看到这一天。
图片均由讲述者提供 讲述均由政协融媒记者刘敏婕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