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白天游山水  晚上看大戏,从湖南“文娱演艺走廊”之兴看旅游演艺之变
发布时间:2024-05-17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湘文化软实力-栏花900-504.jpg


作为文化大省、演艺大省的湖南,演艺市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力量强大。


近年来,为让静态景观和传统故事“活”起来,让游客旅游体验更丰富,湖南各地打造了一批山水实景、沉浸式演艺为主的旅游演艺项目,成为塑造湖南文旅品牌、提升湖湘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以及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气质的重要载体,很多游客为了一场演艺,特意奔赴一座城市……


湖南政协新闻网

常德桃花源景区内,《桃花源记》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场景。


“文娱演艺走廊”形成


“到张家界旅游的朋友们,一定要看看《天门·狐仙》,视觉盛宴,超级震撼。”来自河南洛阳的游客夏女士在朋友圈里说。


《天门·狐仙》是全球首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音乐剧,剧情源自湖南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刘海砍樵》,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狐之恋。演出舞台搭建在张家界天门山下的峡谷之中,以落差1000多米的天门山为背景,山涧峡谷皆入剧中,灯光舞美恢宏魔幻,优美歌声宛如天籁。


《天门·狐仙》项目办公室主任覃女士介绍,自2009年9月首演至今,作为全国金奖剧目的《天门·狐仙》已演出3300多场,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450万游客。到张家界看《天门·狐仙》,已经成了必打卡项目之一。


除张家界的《天门·狐仙》外,长沙的《天宠湖南》、湘潭的《最忆韶山冲》、常德的《桃花源记》、益阳的《又见清溪》、湘西的《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等演出,逐渐形成了从长沙经常德、张家界到凤凰的“文娱演艺走廊”。


省政协委员、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邹清华表示,湖南旅游演艺产业曾走在全国前列,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从过去实景观赏式发展为沉浸式、行进式、环境式、镜框式等多种类型。


在邹清华看来,湖南灿若星河的时代故事和文化符号,是旅游演艺项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以“广电湘军”“演艺湘军”为代表的湖南人敢想敢做,推动湖南旅游演艺产业形成了有资源、有基础、有成绩的特点。


旅游演艺多样化呈现


据《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场次40余万,票房收入500多亿元,观演人次超1.7亿。常德桃花源景区的火爆可见一斑:今年5月以来,大型溪流漫游实景剧《桃花源记》每晚连演4场,场场爆满。


2017年,常德桃花源景区依托4.6公里的秦溪推出山水实景剧,再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武陵渔人”张网捕鱼的劳作、“洗衣对歌”的乡间生活、“农耕画卷”的丰收景象、“水上婚礼”的奇特婚俗、“落英缤纷”的壮美画面……在65分钟的溪流泛舟中,游客溯溪而上,探寻心灵深处的世外桃源。有人说,老年游客看到的是回忆,青年游客看到的是乡愁,少年游客看到的是童趣。


常德市桃花源盛典演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剑峰介绍,每年3月初到11月下旬是《桃花源记》的演出季,2023年共演出380场,接待游客25万人左右。“一般而言,旅游演艺消费是景区购票入园人次的10%,但在桃花源景区,《桃花源记》产品转化率达到50%左右,这是一个很难突破的比例。”


覃女士介绍,除《天门·狐仙》外,张家界的旅游演艺项目还有《魅力湘西》《张家界千古情》《遇见大庸》等,“在进入天门山景区的境外游客中,观看《天门·狐仙》演出的游客有七八成。随着消费的转型升级,火热的夜生活催生新业态,游客对旅游演艺的需求增多”。


需求端不断回升,供给端也在持续发力。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花鼓戏《火宫殿》、沉浸式舞台剧《新刘海砍樵》、创意新湘剧《长沙里手派》、皮影戏《爬楼》、大型杂技秀《山水洲城》……目前,湖南省演艺集团旗下的湖南省歌舞剧院已广泛涉足旅游演艺。此外,今年湖南八大省直文艺院团中的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省湘剧院、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省杂技艺术剧院也新推出了景区驻场演出项目,努力答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道融合命题。


政策为发展保驾护航


“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返回到湖南第一师范首次免费招生的放榜现场!”在长沙橘子洲景区《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演员充满年代感的话语响起,观众情不自禁进入剧情。与传统观演形式不同,《恰同学少年》采用行进式互动观演模式,观众成为“戏中人”,跨越时空“对话”百年前的热血青年。


一场演出,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在长沙铜官窑剧场,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震撼上演。《天宠湖南》挖掘湖湘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史学片段,以点带面地概括湖南的历史大肌理和精神大风貌,通过“屈贾岁月”“大唐铜官”“朱张会讲”等一幕幕演出,解答湖南何以成为湖南的历史追问,带领观众品味“湖湘极简史”。


近年来,湖南旅游演艺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营业性演出市场旺、人气足、带动强,同时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湘味足。


张剑峰介绍,《桃花源记》演出的近400名演员中有98%是当地村民,他们白天务农、晚上演出,将日常劳作场景真实还原呈现在舞台,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情。


邹清华认为,目前湖南正着力打造旅游“五张名片”,每张名片的背后都有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故事和精神内涵,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的作品去表达呈现,旅游演艺正是一场具体实践。“人民群众参与度高、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旅游演艺既接地气又充满时尚,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


今年3月,湖南出台《打造万亿产业,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演艺名录项目和沉浸式演艺精品,培育一批旅游演艺品牌;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标准,创新创作“现象级”沉浸式演艺……一系列措施为旅游演艺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对其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看山看水看风景”的时代已经过去,做好“旅游演艺”文章是一道重要课题。


在邹清华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游客资源是湖南旅游演艺项目的优势。湖南旅游演艺发展既要立足景区,也要跳出景区,探索各具特色、全面丰富的演艺项目,“走出去”向全球推荐湖湘文化,讲述湖南故事,还要借助自媒体培养更多演艺明星,推动湖湘文化“出圈”。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