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姚震球的办公室里,有两样物品格外醒目——一大袋杂交水稻种子,一张有合作标记的非洲地图。作为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非洲项目负责人,姚震球的社交朋友圈是满满的“非洲风”。
自2016年踏上非洲大地,姚震球便与这片土地结缘,也让他成了“非洲通”。而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到非洲各地,既是他的初心所在,也是使命追求。
2018年马达加斯加遭遇大旱,袁氏种业在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仍获得好收成,姚震球(左三)等与当地农民共庆丰收。受访者供图
中国人和中国水稻了不起
2008年,袁氏种业以我国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项目为契机,开始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2016年,通过省商务厅的牵线搭桥,袁氏种业与尼日利亚李氏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刚履新袁氏种业的姚震球被派往尼日利亚。
首次踏上非洲大地,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水,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姚震球对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充满期待。但很快他发现了问题——非洲农民种水稻,是点一把火,将地里的树、草、灌木烧掉,然后挖一个个小坑,把种子扔进坑里,既不施肥也不打药,等到水稻成熟,能收多少是多少。因为缺少打理,水稻亩产量极低。
“非洲资源很丰富,到处是果树,对非洲人民来说‘吃饭靠上树’,树上有的是吃的,没有必要去种植粮食。”姚震球深知,要想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改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是一道必破的关卡。另一方面,他发现,非洲缺乏沟渠等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栽培水稻,一旦遇到旱情或洪涝灾害,都会功亏一篑。
为了在当地更好地推广杂交水稻,姚震球等人与相关企业,特别是与中国企业合作在非洲进行开发,从基础设施到全程机械化,全都按照中国标准,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大型农场示范区。
在尼日利亚,袁氏种业种植的杂交水稻第一次收获就达到了每公顷7.5吨。随着技术人员对当地气候、情况越来越了解,产量在逐年上升,现已达到每公顷9.8吨。
姚震球告诉记者,最初当地老百姓并不相信中国团队能在非洲土地上种出成果来,但眼见杂交水稻丰收后,他们大为震惊,觉得中国人和中国水稻了不起,甚至有人偷偷将穗子上的谷粒摘回去准备再种。
“整体看来,当地人对杂交水稻的认可度很高,现在只要是我们试验示范种植过的地方,老百姓都会找我们要种子。”姚震球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在海外的深耕,袁氏种业也认识到,发展杂交水稻是世界各缺粮国家共同的需求,而开展本地化制种与育种更是各国一致的方向。
目前,袁氏种业的海外合作已由单纯的实物贸易升级为海外技术推广与合作,通过多种合作模式,推广杂交水稻。
“要让杂交水稻真正在非洲落地,一定要培养当地的技术人员,尽可能地把技术传授给他们,用好当地人。”姚震球说,企业派出的技术人员到达非洲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为当地人做培训,培养本土化的种植技术员、农机手、管理员。
不少非洲国家政府对杂交水稻的高产优势表示了高度认可,认为种植杂交水稻给当地农户带来了高产、高回报,学习先进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让大量当地农民了解了现代化农业的运营,提升了整体农业水平。
帮助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的心愿,也成了姚震球等袁氏种业人的追求。
“袁老当时跟我们讲了一句话:‘要解决粮食问题,首先要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只有解决了非洲的粮食问题,世界的粮食问题才能够很好地解决。’”姚震球回忆,当时自己就觉得企业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袁氏种业更是义不容辞。
如今,袁氏种业在非洲累计推广水稻面积已经超8万公顷。在马达加斯加,袁氏种业已服务当地15年,截至2022年底,袁氏种业已在该国审定了5个杂交水稻品种,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超7.5万公顷,平均产量达7.5吨/公顷,建成年产6000吨的大米加工厂,注册了5个袁氏大米品牌,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覆盖。
在非洲,袁氏种业团队将杂交水稻的高产、优质、抗旱、抗涝、抗病虫害等特性向非洲民众做了全面展示,获得了普遍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为非洲不同国家筛选出适合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同时争取各国政府支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推广杂交水稻种植,争取尽早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姚震球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