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协商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3-08-1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县域之光750-420(网站).jpg


政协委员发言摘登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科委驻会副主任 范波
       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县城


当前我省县城建设正处于扩容提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阶段。未来的县城建设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采用先进物联网技术,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快捷公共交通体系、新能源利用体系、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安全标准,防空、防洪、防灾设施等同步配套建设,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五好园区”,抢抓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湘商回归,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同时,推动现有农产品加工、轻纺玩具、乡村旅游等传统产业实现产品提质和技术升级。按照国家健康生活标准体系,努力创造宜居之城,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保留具有历史文脉的古建筑、古文化遗迹、工业遗存,让人能够留住美丽乡愁。坚持以人为中心,补齐民生短板,让县城成为老少咸宜、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

       省政协常委、湖南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冰
       推进产城人文高度融合


建议创新城镇化发展路径,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开发和运营管理,将城镇部分公共设施,园区部分事务委托给第三方运营管理,以破解县城城镇化融资难、运营难、园区招商难等问题。加强大中城市卫星县城所在县域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长株潭地区周边县城发挥区位优势,承接中心城市向外疏解转移的产业、资源和服务,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强化节点县城所在县域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打造有优势的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集中度与人口集聚力。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扎根县城、特色鲜明、利益联结紧密的富民乡村产业。优化县域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成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县城集聚,手工作坊和家庭工厂向重点镇汇聚的发展格局。

       省政协常委、湖南大学教授 李琳
       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


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县城实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多层级城乡融合发展节点,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产业集聚能力,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因地制宜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支持长株潭都市圈县域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规划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实现产业梯次转移、协调联动发展;引导洞庭湖区和湘南地区县域探索“园区联动镇村发展”模式,推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园区驱动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大湘西县域聚焦生态优势,集中连片打造文旅融合型美丽乡村,共建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构建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等模式,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畅通城乡人口双向流通渠道,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推动城乡要素融合。


       省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 郑伟
       强化要素保障 提供强大动能



强化要素保障,利用好县城的发展优势,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县城落户限制,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强化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供排水、供气、强弱电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推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统筹管理,鼓励有条件县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有序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强化县域城镇化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积极鼓励和吸引外资、社会资本参与县城建设发展。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土地资源收益。


省政协委员、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 覃世民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有利于就地转化资源、转移富余劳动力、提升县域城镇化产业支撑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议各级政府强化统筹推进意识,支持县域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精准施策出台支持措施,大力推进县域食品工业发展,并鼓励补链、延链、强链,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发挥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链主”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建立“企业+基地+农户”连市场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好,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支持企业、院校等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提升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联盟及协会建设,抓好行业自律,大力开展食品安全、诚信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制订、市场开拓、品牌宣传等工作,在推进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桥梁、纽带和引领作用。

       省政协委员、中冶长天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孝群
       建设美丽开放新县城


县城建设既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全省照搬一个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人口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科学定位。建议注重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文化元素、符号的传承,避免千篇一律的城镇化面貌。建议本着客观务实的态度,保持城镇化建设投入的持续性,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双向发力,完善基础设施,不仅注意拓宽道路,逐步满足城区停车需求,更要注意增加绿化,见缝插绿,建设微公园、小区公园。应以“重民生、保民生”为出发点,制定亲民的管理制度措施,避免过度管理和暴力执法,确保县域经济的人间烟火气。建议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县城企业减税降费等政策配套,稳定当地企业并为招商引资提供条件,服务好湘商返乡创业,解决好县城回流人口的就业问题。


省政协常委、湖南大学教授 邹璇
       梯级推进县城城镇


完善县城功能,实际上就是避免县城粗放式发展,增强县城的增长极功能,承担起扩大内需,重构城乡关系,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建议完善县城等级体系,明确县城产业在省、市两级主导产业所在链条上的位置,构建省、市、县纵向分工和县与县横向协作关系,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为重点,郴州、永州、邵阳和大湘西等市州为支撑、县城为基础的产业链等级协调配套体系。建立“企业招商,政府安商”的点对点、链对链引资新机制,差异化做强各县特色产业,加快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邻县就近配套,建立县际和乡镇之间结对帮扶机制,提高县域发展的协同性。实施基础设施联通工程,织密省内交通网,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物流中心、工农业产品分拨中转基地、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增强县城的要素产业集聚能力。


湘西州政协委员、保靖县政协副主席 黄睿
       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湘西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建议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支持湘西各县市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大普铁、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力度,争取吉首至恩施铁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进入国省交通建设规划。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加强县城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支持发展湘西特色产业,尤其是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土司文化、酉水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等资源,做实山水旅游文章,着力发展康养游、休闲游、研学游、登山游、美食游等。加大对城镇民生投入的政策支持。支持加快推进县城教育体系提质建设,提升初高中学校办学规模和质量。支持以县城人民医院、中医院为主体,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推进武陵山老年医学中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养老事业,积极发展民生事业和民生产业,将湘西地区的县城建设成为美丽、和谐、幸福的新家园。



湖南政协新闻网

8月14日,省政协召开重点课题“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专题协商会。 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摄


省直部门回应发言

省政府副秘书长 陈献春


调研报告、建议案和委员发言,视野开阔、站位很高,思路清晰、主题突出,问题精准、建议务实,对于下一步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很大的帮助,省政府高度赞成。下一步,省政府将督促省直相关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尽快把调研协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实效。省直有关部门要找准定位、提升站位,继续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研究,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文件。要认真落实“一县一策”发展方案,加强部门协同,统筹协调抓落实,开出责任清单,抓好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可行经验,切实推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 蒋俊


课题调研协商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省发改委将从4个方面抓好转化落实。一是坚持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县城差异化发展。指导县市差异化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县城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产业主导,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三是坚持补齐短板,提升县城人居环境的品质。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质扩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重点支持一批县城补短板项目的建设。四是坚持试点示范,打造县城城镇化示范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省住建厅副厅长 易小林


省住建厅将立足职能职责,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进一步补齐补强县城短板弱项。一是把城市安全摆在首要位置,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切实抓好施工安全、住房安全、燃气安全、内涝治理等工作,坚决防控灾害事故风险。二是推动建设宜居之城,全面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和社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推进绿色完整居住社区试点示范,指导县城建设15分钟生活圈。充分发掘湖湘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人文与县城建设充分结合,建设文化之城。三是深化改革,破解瓶颈,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和用地供应,保障县城建设用地需求,解决资金问题。

       省工信厅副厅长 毛六平


省工信厅将牢牢把握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深度实施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强化工业对县域经济的关键支撑。一是持续加大对县域工业政策支持倾斜力度,大力支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是推动县域园区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引导企业在园区集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支持县域规模工业企业投入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建立健全机制,指导县市制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四是加快县域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按照目标,到2025年实现所有县域5G全覆盖,全面发展高效协同的融合基础设施,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

       省科技厅副厅长 朱皖

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加强县域科技企业的培育,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开展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加快县域科技成果的培育和转化,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强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与县域对接力度,推动更多农业领域的院士、专家与县域开展项目合作,强化智力支撑。加强县域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在县域落实落地。建立健全县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县市工作站建设,依托全省123个县市区科技专家服务团,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科技特派员向乡镇、村(社区)延伸,鼓励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马艳青 


省农业农村厅将认真消化吸纳调研报告、建议案和委员发言,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优化政策组合,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同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提高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维护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深入实施“一县一特”战略,支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为群众提供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加大农业、文旅等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支持力度,着力补齐城镇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项目,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

 本文内容由政协融媒记者许望桥整理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