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近年来,益阳市大通湖区的农户们解锁“水密码”,攥牢稻虾轮作“金钥匙”,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道路。全区现有“稻虾”养殖水面14.1万亩,形成小龙虾种苗繁育、规模种养、鲜活交易、冷链物流、水产加工等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然而,稻虾养殖尾水处理一直是影响当地水环境生态的重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开展以来,益阳市政协、大通湖区政协联工委聚焦该问题,派出民主监督小组以“四不两直”方式持续开展蹲点式监督,打响了一场“净水”攻坚战。
紧盯问题当面协商监督
今年4月,益阳市委、市政府、市政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市、县两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围绕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深入生态环保问题发生地,扎实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益阳市政协向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等14个职能部门派驻民主监督小组,向7个县市区政协和益阳高新区派出工作指导监督小组,联动住益省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市政协向大通湖区人大政协联工委派出的指导组,由市工商联、市政协人资环委的委员和工作人员组成,与区人大政协联工委的委员共同组建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组。工作组成立后,选择将稻虾养殖尾水处理这一难点问题作为监督的焦点。
“蓝绿藻超标的虾塘尾水如何处理”“‘两坝三池+稻田’净化功能是否正常”“沟渠管道是否堵塞”……4月至今,孟国平、孙玉兵、王军、莫新辉、曾德良、熊姣军等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带着问题,先后走进大通湖区千山红调蓄湖尾水处理点、金盆镇南京湖村稻虾养殖点、北洲子尾水处理点、河坝镇铭新村稻虾养殖点等稻虾养殖尾水治理地现场视察,并持续蹲守尾水处理、排放情况。
目前,大通湖区稻虾养殖尾水处理,均采取“三池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2个过滤坝)的方式,即稻虾田的养殖尾水从生态沟渠汇流到沉淀池后,通过一道过滤坝流到曝气池,再经过一道过滤坝流到生态净化池进一步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实现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通过实地走访和周边群众交流、检查尾水处理设备,监督小组发现,部分处理点的“三池两坝”功能模块建设运行中,存在过滤坝陶粒未压实、沉淀池生物滤材更换不及时、曝气池挺水植物过多等问题。同时,设施建设不完善,存在着排污管道安装不规范、设备维护不到位的情况,个别处理点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责任意识淡薄,设备运营管护未能达标。在水草处置方面,部分农户采用除草剂除草,易导致二次污染。
对于发现的问题,监督小组现场指出并作详细记录,随后召开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专题协商会,与区直相关部门、有关乡镇负责同志面对面商量对策,推动问题解决。会后,监督小组根据视察、协商情况,专门向区直相关部门、有关乡镇下达《民主监督建议书》,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6月份以来,监督小组连续组织“回头看”,对问题整改情况及《民主监督建议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
及时整改确保排放达标
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大通湖区各乡镇稻虾养殖尾水处理点,完善了净水设施建设,更新了管道、滤网、滤料等设备,疏通了沟渠,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镇为监管主体、村委会为责任主体,落实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对治理区进行日常管理,强化巡查监督,确保各项设施运行正常、设备损坏及时维修更换、水生植物适时补种、环境卫生定期打理整洁。有条件的乡镇还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通过在线监控、水质监测、智能曝气等技术,做到远程智能管控,确保稻虾养殖尾水处理监管无漏洞、无死角。
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各稻虾养殖尾水处理点的尾水经处理后,高锰酸盐指数、总氮(TN)、总磷(TP)、pH、悬浮物等污染负荷明显减少,达到了省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6月27日,广东省湛江市政协调研组来到大通湖区考察养殖尾水处理项目和生态养殖发展情况。调研组一行对“三池两坝”加生态湿地尾水处理项目运行模式、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作了学习交流。
“大通湖有‘洞庭之心’的美誉,是湖南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在洞庭湖乃至长江大保护中占据重要生态地位。过去因围网养殖、过度投肥等原因,导致总磷、总氮超标,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是中央环保督查关注的重点。”监督小组的委员们表示,将持续针对湖区生态保护重点、突出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在监督中提高委员、界别群众和环保领域干部群众对开展专项民主监督的知情率、参与率,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增强群众对开展民主监督的认同感,助力大通湖区居民生活环境持续转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身边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 通讯员 李强 童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