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文旅产业发展需掌握的故事法则
发布时间:2023-07-2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今日之旅游,“一切皆文旅”。文旅,顾名思义,文在前,做文旅就得做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中国第一代文旅大师杨力民有这样一段话:“旅游是船,文化是浮力,浮力越大,船的载重越大,文化是最终决定输赢的。”文旅一词的兴起,正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趋势的一个缩影。 全国各地各城市争夺文旅市场的号角早已吹响,这就要求我们切切实实讲好每一个文旅故事。

近两年在文旅领域火爆出圈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凌晨三点的长沙IFS广场、人头攒动的岳麓山橘子洲,阿那亚戏剧节、洛阳全城剧本杀,还有全国人民知晓的茶颜悦色、淄博烧烤,这些地方用领先的文化味、烟火气为当地创下了引以为傲的客流量,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流量密码。文旅热潮之下,各地都使出浑身解数大打品牌战,连文旅局长们的线上交战也曾一度进入白热化。但人潮涌动的背后,并不是所有的热门旅游地都有理想的转换率,很多文旅项目游客量是很火热,但很难形成停留型消费,缺少消费属性,游客多属于观光型,往往只有必须的吃住消费。来到各热门旅游地的游客,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什么可以打包带走的东西吗?有没有为他们准备好有牛可吹的资本?有没有独一无二的回想?有没有一来再来的抓手?

我们要不断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抓取独特的文化卖点。热闹的背后必须是持久的市场,才能形成不可或缺的地方文旅产业。有人会说,资源我们都利用了呀,你看,名人都有纪念馆,古迹都有参观园。这还不能叫利用好了,这是前人搭好了台,需要后人去唱戏去讲故事,才能把线上线下的流量持续化、最大化地变现。如果文旅人不建立常变常新的旅游新认知,还用原来的惯性思维去做文旅,如何通过讲故事达到旅游的最终思维——把文旅产品变成文旅产业?传统旅游拼资源,新兴文旅挖文化。文化与旅游,在具体环节上绝对不能脱节,这是文旅融合的关键,文旅行业的文化很宽泛很有包容性,讲故事的方法没有限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讲故事应抓住特有的卖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讲好文旅故事法则一:破解文化密码,挖掘人物故事。

文旅故事,可以不是史实,但绝对不能平庸。华夏五千年,不缺故事,但我们要讲不一样的好故事。淄博火了,讲的其实不止是烧烤,而是淄博人全城好客的极致故事;开封有个包青天,因为后人会讲故事,由一盘黑豆腐讲出了一个“包公豆腐”的大产业;西安有兵马俑、羊汤泡馍,但更抓人是唐杨的凄美爱情《长恨歌》,用戏剧的方式讲故事,10来年场场满座,沉浸式再现大唐繁华与千古绝唱。以网红长沙为例,长沙城到处有故事,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独特的浪漫与诗意。如何让更多外地游客走进才情卓著的贾谊故居?如何让更多人知晓天下第一楷书欧阳询的书堂山?屈原、孙思邈是不是也曾来过长沙,他们最喜欢长沙的什么地方什么食膳?根据田汉创作的经典话剧《狂飙》应不应该是落户在长沙的田汉大剧院?长沙有太多文化与名人,也就意味着还有很多文化密码可待破解。

讲好文旅故事法则二:把握大众心理,提供情绪价值。

旅游界专家魏小安说过,文旅故事的讲述,要契合人性,直击人心。今年上半年突然爆火的寺庙咖啡就是洞悉了大众情绪需求来讲故事,慈杯、福瑞、随缘、欢喜等一系列名称让消费者入戏很深,从而引爆了“寺庙游”,灵隐寺、雍和宫等地人气超乎想象的旺,解压文化在这个创意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同时拉动了相应周边文创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消费者买的不是咖啡,而是情绪满足。

文旅行业走进Z世代、读懂Z世代情绪诉求显得尤为重要。文旅行业或许从中获得其消费心理和习惯,坚持文旅差异化经营,超前精准把握未来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讲好文旅故事法则三:放大创意空间,站位产业思维。

摈弃惯性思维,也许就是一次绝地反杀。过去游客对于洛阳的认知是洛阳牡丹甲天下,没有牡丹花开的时节,还能玩什么?非花季吸引力不足。一部《风起洛阳》给这个城市又带来了一阵新的热度,但这些对于一个城市的文旅产业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当全国都觉得剧本杀已经不是新鲜玩意儿的时候,洛阳来了一次“全城剧本杀”,完全不是造一个噱头,而是成功打造了一次城市大IP。他们将原创剧本杀真的铺满全城所有景区,连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都参与其中。于是,各景区集体火了,汉服经济火了,中国“剧本娱乐之都”洛阳城,正名了。业内外人人向往一票难求,此时,不知剧本交易更早更成规模的贵阳会怎么想?洛阳的火,不是简单的火。火的背后是总体布局,是政府的扶持,是运用了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城市,太需要把他的文化资源提炼成城市文化符号,从而带动全域发展做强文旅产业。我们期待有更多高手讲故事,挖掘文化属性,打造文化产品,让每个城市都成为更多人向往与伫足的“诗与远方”。

文 | 陈文莉(长沙世界之窗有限公司市场策划中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