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共同合作的“原发性青光眼中医证治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与推广应用”项目获一等奖。历次湖南科技进步奖中,都有与中医药相关的获奖项目。随着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
底蕴深厚,科研成果丰硕
作为中医药大省,湖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浓郁。
中医“始祖”炎帝安寝于炎陵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典籍,医圣张仲景在长沙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由此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以神农尝百草、苏耽橘井佳话、张仲景长沙坐堂、孙思邈龙山采药等为代表的湖湘中医文化风景线。1982年4月,卫生部在衡阳市召开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方针。此次“衡阳会议”被誉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湖南中药资源丰富,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形成了湘西北武陵山区、湘西南雪峰山区、湘中湘东丘陵区域、湘南南岭山区、湘北洞庭湖与环湖丘岗区等5个产业集群带。
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目前全省有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177家,千金药业、九芝堂、天地恒一、方盛制药等6家跻身全国中药企业百强,古汉养生精等传统中药畅销东南亚。中药饮片加工企业80余家,松龄堂、振兴中药等5家居全国百强。
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创新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4年2月24日,湖南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首次设立和颁发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科技进步奖。在首届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2003年度)中,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单味中药超微饮片的研制与开发”项目荣获一等奖。2004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中国侗族医药研究”“中医药防治SARS研究”“中药材农业气候生态及产业化研究”等项目入选。“宫环出血病证治体系构建与中药干预效应的研究”“湖南省大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GAP及GAP基地的研究”等多个中医药项目,获2005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多年来,湖南中医药科研硕果累累。
创新发展,产学研深融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部署,把中医药工作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承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湖南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湖南也在不断完善各类科学技术奖励机制,形成了浓厚的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的氛围。2019年2月,最新修订的《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开始施行,从新设立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对象标准可以看出,“创新”与“创造效益”成为关键词。
在中医药领域,一批创新成果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更为瞩目。“基于中药组分配伍模式的抗脑缺血组分中药研究及转化应用”“基于虚瘀毒理论研究中药拮抗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效应机制及推广应用”“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学术经验系统研究及其转化应用”“肝衰竭中医辨证新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等项目,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更注重转化应用的效果,在传承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发展。
药食同源植物的产业化也是不少科研项目的关注点,如获得201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七叶一枝花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2020年度的“银杏系列产品开发和应用研究”“木姜叶柯食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
产学研深度融合现象值得关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绿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所)共同合作的“叶用掌叶覆盆子良种推广及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项目,获2019年度湖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2020年度湖南科技进步奖名单中,由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合作的“驴胶补血颗粒系列关键技术的创建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二等奖;湖南医药学院、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怀化五零三侗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的“侗医腘吓(刮痧)疗法的传承与保护与创新应用”获三等奖。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