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话题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意见》出台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何意义?湖南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与文化强省战略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融入教育生活?湘声报邀请了5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畅谈。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基于文化自信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需创新思维
主持:姚依农 湘声报记者
嘉宾:吴金明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
郭晋云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汤素兰 全国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
饶育蕾 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颜爱民 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中华传统文化复新的重大战略信号
湘声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软实力,如何解读中办、国办下发的这份《意见》?
吴金明:可以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复新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信号。《意见》的出台,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个方面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向指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关键在于我们的文化。如何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让我们的文脉、文化能够传承不断,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必须要共同付出努力的,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颜爱民:《意见》的出台是一种必然,这也是我们期盼已久的结果。这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并成立了基金会举办公益文化论坛,邀请了一大批海内外的专家讲学。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伟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基于文化自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首先是基于文化的复兴,只有文化复兴之后才能更有力地支撑起其他方面的复兴。
饶育蕾: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根基,我们过去在批判传统文化的时候可能就把糟粕和精华一起丢弃了。我正在做一个跨文化金融的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是通过文化价值观传导到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对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文化影响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现在很多高等教育都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没有文化的传承。这次《意见》的出台我觉得非常必要,这是未来文明建设的一个根基,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挖掘湖湘文化里的优秀传统元素
湘声报:怎样将湖南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强省的战略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吴金明:湖南文化强省的建设必须基于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南的文化底蕴可以概括为十几幅图画:两组帝陵,炎帝、舜帝都葬在湖南;一座熊山,中华民族祖先之一的蚩尤生活过的地方,在娄底新化大熊山这个地方;一曲离骚,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的精神,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座名楼,天下岳阳楼;一张薄纸,就是蔡伦的造纸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湖湘文化图画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贯穿历史上下五千年。
湖湘文化的很多内涵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孕育了湖湘人民特殊的人格魅力。湖南文化强省的建设的确有深厚的底蕴,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底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不断传承下去,不断挖掘湖湘文化里面的元素,把它转变成现在的文创产业,就能促进我们文创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颜爱民:湖南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镇。宋明理学是从湖南发展起来的,周敦颐作为理学的鼻祖,也是湖南的道县人。到了近代,又有“陆王心学”的王船山,他在湖南的影响很大。随后到曾国藩、毛泽东,他们强调的是经世致用,这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对中国的近代历史、对中国的革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郭晋云:我们很多时候一面在讲文化,另一方面在毁文化。比如文化大革命时就把很多东西给毁了,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建旅游区、改造旧城区,也把有价值的东西毁掉,然后又去新建一些仿古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地方保留的文化形态还是不是传统文化,成了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大部分好的需要保持和发展,但有些可能和社会发展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同的阶段要保留一些文化,或创造一些新文化来取代这些旧文化。我觉得现在的文化缺乏一种创造新文化来取代旧文化的精神力量。中国文化要对世界有影响必须要有创造,文化不仅要着眼于过去文化的传承,还应该更关注文化的发展和创造。
文化传承是激浊扬清的过程
湘声报: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融入教育、融入生产生活?
汤素兰:文化的传承有一个激浊扬清的过程,精华需要继承,糟粕是万万不能继承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自小接触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论语、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早已经进了校园。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的语文课本修订和学生校外必读书目的选定中,这些内容早已经进了课本,理所当然地进了校园。小学生必背古诗、中学生必背古诗词,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颜爱民:文化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但有一些还是不会过时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秩序和仁爱,对国家的真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关键在于弘扬之后还要创新,在新的工业文明的背景下面,我们怎么样来重构人和人之间的新型关系,重构新型家庭的能力,甚至重构人和自然之间的很多东西。湖南在这一块相当有基础,有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等。湖南还有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只要不僵化,该发展的发展,该抛弃的毫不犹豫地抛弃,推陈出新一定会有很好的空间。
吴金明:我们在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树立的一种观点,叫做社会构建秩序理论。现在这样一个时期,怎么样把我们的自身秩序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把它构建好,让每一个国民能够真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自觉地努力。
传统文化中有些是好的,有些是糟粕,要有一个甄选机制把他们甄别出来,然后用合适机制和教育机构把它不断地普及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部分,应该进入到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所有的教材中去,进入到所有的课堂,进入到的宣传主渠道中来,弘扬党和国家引导的正能量的文化,把这个作为主渠道来大量进行宣传推荐。同时,要把握一个边界,使主渠道的文化理念和传统文化以及现在的国际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
饶育蕾: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文明,是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关乎到人的伦理道德信仰甚至是法律意识。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考虑的问题是今天如何评价传承。我们今天提出了文化复兴,有了这个目标以后到底什么情况下才叫做实现呢?或者说每年的推进程度怎么样?如何去衡量它?这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个工作,因为这是难以量化的事情。如果能设计出一个评价体系,那么这个评价体系本身作为一个导向,能够引导我们怎么去传播我们的文化。
对西方优秀文化要兼容并蓄
湘声报:个人如何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汤素兰: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与多方评估,不要一窝蜂,更不应该给学生们增添学习负担。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好东西,校园也是好地方,孩子更是未来的希望,但孩子不是袋子,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有些传统文化素养是全民应该具备的,当然应该进校园,比如古典诗词、书法艺术,但有些传统文化,比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技艺传承的,就应该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在校园之外开展。
郭晋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精神财富方面和行为规范两方面,我们讲到传承和践行应该都是行为规范。现在我们处在新时期,有传统文化,也有西方一些优秀的文化,作为我们这代人,应兼容并蓄,把我们觉得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吴金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每个人的行为,真正入心、入脑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饶育蕾:回顾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没有文化的传承。我们是有知识没文化,这是很无奈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觉意识渴求这种文化,不断地去发现去创作,尝试着去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补救自己文化的空缺。作为文化复兴战略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去引导学生们,引导更多的人去践行。
(姚依农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