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向双林:教授下海
发布时间:2017-02-2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从象牙塔到企业,从被求合作到求人合作

  向双林:教授下海

  ◆文/图  湘声报记者 龚菁琦

  长沙财信大厦13楼,南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站在门口,透过落地窗看到里边的办公格子间与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向老师在不在?”一位穿衬衫的女士答道:“是找向总吧?”

  从向老师到向总,向双林拥有双料身份已有两年。2015年1月,这位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调至南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后者是一家拥有国企背景的医药公司。

  几年前,湘声报记者采访向双林时,还是在长沙岳麓区大学城。谈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题,他建议“高校人才要顺畅流入企业,高校重大科研设施也可对社会开放,降低创业成本”。

  不曾想,几年后,向双林成为建言落地的受益者。面对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发展新格局,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产业成果?科研人员如何对接市场?两年来,向双林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给出一份答案。

  双重身份的忙碌生活

  

  走进办公室,向双林看到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下意识用刷子擦得干干净净。这个习惯性动作,是他作为教师留下的职业痕迹。如今,他每天都在高校教授和企业经理这两个角色间穿梭。

  这天,他早上7点起床,处理好邮件,打算走几家医院,沟通合作的事情。而出差,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任总经理后,他常到全国各地去做宣传和谈合作。同时,他仍在高校带硕士或博士生,学生们也会到公司向他请教学术上的难题。周末两天,向双林一般会回归实验室,继续他的科研。

  从高校到企业,向双林需更多地考虑企业发展问题。成长性好、不受经济周期性衰退阶段的影响、稳定持续,要找到这样的产业并不容易。为此,他做了扎实的调研。

  在向双林看来,健康产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湖南有一流的资源,素有‘南湘雅、北协和’的说法。全省生物医药相关领域拥有院士15人、‘千人计划’专家10余人,建有医药研发专业机构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近100家,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技术、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并不充分,向双林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留下的空间。他调研了解到,2012年全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约600亿元,仅居全国第14位。“湖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小而少,龙头企业少,集聚度不强。”向双林认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大有文章可做。

  在美国留学时的一个经历,也让向双林认定这条发展路径可行。2005年,他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申请了一项关于促进肠道吸收的药物专利技术,后来这项技术被瑞士一家制药公司以4600万元买走。向双林不禁感叹:“产学研结合,我算是有过经验,也尝到过甜头。”

  产学研的转换不简单

  

  在高校任教期间,作为省政协常委的向双林的提案大多与高校有关。如今,他的提案大多针对医疗行业或公共领域的问题而提。2017年,他提交的一个提案是建议取消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加快推进“三合一”医保体系整合。

  “身份不同了,视野也不同了。”在向双林看来,做企业的思维和教书育人的思维很不一样,企业需要盈利,对接的是社会;而高校则是相对简单的象牙塔。

  然而,产学研的转换并不简单。目前,我国的科研技术成果的转换率不到45%,中间还需要处理法律、科技欺诈和市场风险等问题。此外,作为科研人员、大学教授直接进入企业管理,也面临重重考验。

  在这两年里,向双林也感受到企业管理者这一角色的压力,最明显的是处事风格发生转变。“在高校,一些合作都是相关单位来主动找我们,我们有选择权;而现在在企业,很多时候是我们主动去联系医院,去宣传去谈合作,变成我们去求人。”向双林坦言,对于大学教授来说,这是一个不容易适应的转变。

  不过,向双林没有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想挑战自己的极限。”在他看来,产品能否适应市场,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智慧,这也是他现在最为关注的工作。推动湖南健康产业集团项目的发展,他正全力以赴。

  周小青教授是个非常温和的人,说话稳重斯文,待人和蔼亲切。在他温暖素净、书满为患的博导办公室里,他侃侃谈起他的中医之路。时而铿锵陈述,时而娓娓道来,穿过40年岁月的风尘,让我们领略到他对中医的挚爱与感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