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抢占“制高点”  打造“支撑点”——科技创新成湖南发展“核”动力
发布时间:2018-01-2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科技厅-1.jpg 

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现场



  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与“功能纳米材料和微生物修复难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湿地新方法”等湖南单位主持和参与完成的17个项目获奖。在国家科技奖励“减少奖励数目、提高奖励质量”的背景下,以推荐并获奖项目数统计,湖南在全国排名第9位,在中部地区与湖北省并列第2位。这是湖南近年来向科技创新要动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见证。


  强化创新供销

  湖南科技创新成就凸显


  新常态下,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牛鼻子”的作用凸显。实践表明,以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创新,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先手棋”,湖南省不遗余力推动的科技创新,已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战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大力强化科技创新供给,不断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潜能。5年来,湖南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由全国第15位升至第12位,专利综合实力升至全国第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3.6个百分点。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4项,连续保持全国前7位;


  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21项,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54个、战略性新兴领域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270个,超级稻百亩片单产114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取得IGBT芯片、中低速磁悬浮、“海牛”深海钻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大容量石墨烯电容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增选两院院士14名,总数增至79人,其中2015年7人当选,创我省历届当选人数新高


  围绕湘江母亲河“一号重点工程”,建设了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攻克和推广了一批污染防治关键技术;


  实施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了覆盖全省的临床医学协同研究网络,推动全省获批国家新药制品生产和临床批文132个;


  省自然科学基金投入资金1.6亿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亿元、项目6000余项,为各类科技人才自由探索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深入实施湘西科技开发、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中药材全产业链创新等专项。


    优化创新环境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出台了建设科技强省《实施意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均将科技创新摆在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关键位置,进行系统全面部署,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进行广泛动员,首次为创新设奖,表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先进典型,推动全面创新全面开放更加深入人心,科技部对此高度赞赏。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首次将金融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纳入项目推荐单位范围,科技重大专项采取联评联审和联合推进机制,强化科技计划实施过程监督,完善科研诚信“黑名单”管理,推行科技报告制度。全年立项项目数较上年减少30%,单个项目平均资助强度增加近3倍,采取后补助方式安排经费近3亿元。


  实施研发投入行动计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实施《湖南省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各方责任和重点举措。


  实施“科技+”行动。与教育、卫计等部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设立了科教、科卫联合基金。《湖南省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经省政府同意印发,会同省教育厅编制《湖南省建设科教强省规划》。


  改革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会同省职改办出台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申报评价办法,将科技人才按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支撑及科技公共服务等进行分类评价,更加强调实绩和市场评价。


  出台《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围绕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部署了7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湖南省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则正在5家高校、院所和企业试点,待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突出企业主体   

  紧抓科技创新“关键点”

  

  协同创新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政策链实现系统融合和统筹协调,协同创新不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攻关,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实现全省80%以上的科技经费集中支持产学研结合,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0%以上来自企业投入,全省80%的重大科研成果来源于协同创新。


  创新载体量质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年来,我省新增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获批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省级研发服务平台总数增至589个,为2012年的2.47倍。建设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大学科技园等双创服务载体284个,各类服务载体共有在孵企业近5000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300多家。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4400多个企业和团队参赛,200多家创投机构、600多名投资人参与赛事评审,培训创新创业者1万余名,成为全省最大的众创众帮众扶平台。


  高企数量大幅增长,积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30家,同比增长46%,较2012年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81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4.7%;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03亿元,超出年初既定目标的45%。


  创新规制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支持以专利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实施“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经营管理、管理体制、科研开发”等五项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和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加快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大力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省本级财政新增预算4亿元,专项用于企业新增研发投入奖补。


  2017,湖南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2017年,全省科技战线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推动创新资源更加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科技改革发展继续稳步提升。


  81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81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4.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30家,同比增长46%。


  203亿元

  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03亿元,超出年初既定目标的45%。


  25家

  常德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新增省级高新区11家,总数达25家。


    1.3%

  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3个百分点。


  40家

  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科技条件服务平台1家。


  4名院士

  我省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9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12个

  2017年科技创新为“三大战役”决胜攻坚提供了关键支撑。聚焦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布局1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4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首次启动实施52个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


  1万亿元

  长株潭自创区技工贸收入即将突破1万亿元大关。长沙高新区创新综合实力在全国1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第13位,较上年提升3位,株洲、湘潭高新区均提升5位。


  4235名

  全省目前共有在岗科技特派员4235名、“三区”科技人才1000名深入扶贫一线,极大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湖南经验”闪耀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改革试点布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一批改革创新的湖南经验。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获国家肯定。为落实国务院关于长株潭自创区“三区一极”发展定位和先行先试要求,湖南启动了“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培育了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等,试点探索取得积极成效。长株潭自创区引领了全省全面创新改革。


  首创全国军民科技融合创新举措。湖南省政府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搭建国防科技大学成果在湘转化的唯一合作平台,激光陀螺、北斗卫星导航等一批高端军工成果实现在湘落地转化,占地640亩的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园破土动工。


  此外,我省省级科技计划实行“三分离”“五统一”管理模式,获科技部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介。出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二十条”,坚持“松绑”“激励”并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新华社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2018,湖南科技创新将这样发力

  实施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启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新一年,我们将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实施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进100名科技人才,争取全省R&D投入强度达到1.9%,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同时,将新增预算4亿元,专项奖补企业新增研发投入。”1月18日,在长沙召开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赖明勇给出了新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小目标”。


  部署推进“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撑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优先选择具有前瞻性、颠覆性、引领性技术创新成果,能够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非常规、跨越式发展,打牢基础和提供战略支撑的项目;优先向国家推荐“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助力民生改善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环境生态、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事关人民福祉的重点领域,加强疾病防治、数字诊疗装备、预警监测、安全检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农机智能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加快推进郴州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启动省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扎实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县域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重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实施科技精准扶贫行动计划。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多点支撑的区域创新格局。扎实推进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区三谷多园”发展格局,推动自创区发展空间向长株潭周边辐射,创新资源向岳阳、娄底、衡阳、郴州等地辐射;大力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大工程”;推进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建好湖南省科技大数据中心。


  加快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大力实施“科技+”“+科技”行动,聚焦存量科技资金整合投入,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推进的新机制;健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技术需求清单制度,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服务平台;加快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此外,不断创新服务和支持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和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创新开放发展空间;着力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汇聚创新引领发展合力。


  “我们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创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双创’热土。”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强调,要增强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全面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